第2版:要闻·民生

西阳城村有个爱心志愿者协会

□ 张向东

在汾阳市西阳城村活跃着一支志愿者队伍,叫做“西阳城村爱心志愿者协会”。会员们经常走村入户,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自2016年成立以来,组织志愿活动50余次,已帮助、捐助对象近百人,捐助款达10多万元,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西阳城村爱心志愿者协会”由当年的10余人发展到200多人,成立了两个微信群,有8个管理员。平日里,管理员在群内发通知、倡议联系会员,开展扶弱助残、帮扶孤老、关爱留守儿童、平安建设、关爱老军人老党员、环境卫生清扫等10余种帮扶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志愿者协会创建之初也遇到过很大阻力,很多人不支持,说这些人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了想外快。可我们坚信善举的力量,硬着头皮搞活动,通过一次次卓有成效的活动,很多人改变了态度。”西阳城村党总支书记李文龙说,“我们的活动之所以开展得有声有色,首先是因为村‘两委’干部发挥了带头作用,支部村委领导亲自参加,他们有决心、有毅力;二是志愿活动效果好,得到大家认可;三是青年党员志愿者踊跃参加,队伍越来越壮大;四是组织者管理到位,台账清晰。大家形成了共识,既积极又团结。”通过志愿服务,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大大提高了。

“起初,有的人不好意思,怕别人笑话,说自己出风头。有的人不愿意参加,觉得帮助这些不相干的人没用。后来,他们跟在志愿者后面看热闹,看着看着,被感动了,慢慢地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村民霍小宏说。

在协会的活动室里,记者看到墙上挂了很多锦旗。有一面字很大、很显眼,上面写着“情系群众,为民解忧”,落款是西阳城村田小伟。协会发起人之一党金娥介绍说,田小伟是协会成立之初的第一个帮扶对象,他和他母亲都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而且因并发症导致双目几乎失明。妻子患有精神疾病,没有劳动能力,儿子正在上小学,生活极其困难。志愿者们得知他家情况后主动帮扶,多次捐款捐物接济他生活,帮助他看病,目前已累计捐助数万元。

党金娥拿出协会的台账,上面记录有会员名单、联系方式、捐献支出账务、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等,数字详尽,条目清晰。

“账目必须记清楚,每次活动都要公布收支情况,总账目也定期公布。让每一名志愿者都清楚地知道捐献的每一分钱的去向。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明白这是真正的公益和善举,才能凝聚人心,壮大队伍。”党金娥说。

治安巡逻也是协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巡逻队队员赵全浩是一个退伍兵,有自己的运输车,他主动找到协会,要求加入巡逻队。支部副书记霍红霞告诉他,没有工资,他说:“能保村里平安,这是我做梦也想做的事情。”去年消夏晚上,村里一户人家因孩子玩火,引燃了桌子和电车,巡逻队员发现后,及时扑救,避免了重大损失。

志愿服务不仅在本村搞,还搞到了邻村。今年初,协会带着捐款和生活物资,慰问孝臣村一户患有尿毒症的贫困家庭。除了捐献钱物,大家还帮助病人理发、打扫卫生。孝臣村的人知道后都赶过来,拉着大家的手,千恩万谢,一直把大家送到村口,几个女会员在车上深有感触,哭了。一个女会员说:“这是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天,因为我们的小爱,收获了大爱。”

王高彪和贾晓璐都是协会会员,有一次募捐活动他们有事,没能来到现场,听完被救助人的紧急情况后,尽管当时天下着大雨,他们穿着雨衣雨鞋,冒雨将1000元现金送到协会里。

一次次志愿服务活动,一场场感人至深的场景,一个个情意浓浓的感谢,一回回美好幸福的收获,感动了受帮扶的人,感动了志愿者,也感动了那些听到志愿者事迹的人。协会的活动渐渐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里的每一个人。

“我越来越感到当一名志愿者是很光荣的事,走在大街上,人们的目光充满敬佩。”会员赵有德说。

以前,一到农闲时节,西阳城村里人们闲着没事干不是打麻将就是坐在大街上说闲话。现在好了,协会打开了文明之门,全村2800人有200多人加入了协会,他们按计划组织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化解村内各种矛盾,既提高了素质,又增强了服务意识。干部和村民团结,邻里和谐,大家互帮互助,全村的精神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你想赌博、打麻将,根本找不着人。你和老婆吵架,不孝顺老人,村里人笑话你,让你上街都抬不起头来。有时间的都参加了义务治安巡逻队,义务打扫卫生,帮扶孤寡老人,跳健身舞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活动有意义有收获,大家都争着参加。”村民任建武说。

“现在,村里的变化真大,我们身在其中,有时都感到震惊。当我第一次听说村里打麻将的凑不够手时,还真的不相信。后来亲自去找原来爱好打麻将的几个人打听,才知道是真的。他们有的加入了志愿者协会,有的彻底戒掉了陋习。”党金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