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记得40年前,我很小的时候,总听到大人们说这样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可那个年代,人们的温饱才刚刚解决,对这个“远大”的梦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那时候,一些农民饭都吃不饱,土坯茅草房一下雨就漏,点煤油灯,天一黑就睡觉。我虽然知道电话,但从未见过,而楼房只有县城才有的三三两两的几栋公家办公楼,真正看到电话的时候,我已经快20岁了。那一年,我和父亲去镇粮站缴公粮,第一次听到了那清脆的电话铃声,第一次手摸了那个只有在老电影上才看到的黑色摇把子电话。
后来参加了工作,单位里有一部手摇的黑色电话。但那个时代的电话中看不中用,打一个电话,首先要摇好几下,通知邮电局,再由邮电局接通,不仅费时费劲,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是断线了就是声音太小,你这边嗓子都喊哑了,那边还“啊,啊”“喂、喂”地听不见或听不清。记得有一次,单位里有一个四川的同志给老家打电话有急事,早上一上班,我就不停地给他摇电话,胳膊都摇酸了,可邮电局那头还没信号,最后虽然接通了,可对方说,早晨线路紧张,慢慢等吧。早上挂的号,下午1点多才接通,这期间专门有人守着,因为不知电话啥时候才能接通。可好不容易通了话,刚说了几句,邮电局话务员说话了,有紧急电话,线路忙,快中断电话。那个时代的电话呀,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好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标志。这时候电话已经慢慢普及到了一些较富裕的城市家庭,什么初装费、选号费……装一部电话,没有数千元你根本装不起。电话在那个时代还是“紧俏商品”,找关系,托人、走后门,电话进入了家庭,打电话方便了。同时在这个时代,随着“大哥大”的兴起和时髦,谁拥有“大哥大”,就是身份和富有的象征,一部一两万元,现在想起来,真有点滑稽。
现如今装电话都不要钱,送手机送话费,手机、电话家家都有,一个都不能少。老公买了,老婆买,子女买,时尚的,4G的,拿在手上,别在腰里,挂在脖子前,冷不丁街道人流如织处,忽然响起了手机铃声,大家都争相瞧看,是不是自己的手机响了。
如今的手机和电话,真是再普通不过了,轻轻一按,不仅连通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而且还能上网、拍照、听音乐、看电视、发微博、发微信、支付宝、抢红包等,功能太多,实在是太方便,太普及了。
而电灯呢,已经不再局限于那白炽电灯泡了,家家都是成百上千元的豪华精制灯具,壁灯、床头灯,应有尽有,五光十色、色彩斑斓。楼房呢,生活在城市的家庭谁家没有楼房,早已告别了棚户区、筒子楼,随着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如今的很多农民要么进城买楼房,要么在家自建小别墅,这样的巨变好像在梦里。这些巨大变化不正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