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回来啦!”“哎,回来啦”。这不是老百姓和自家孩子打招呼,而是和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打招呼。老百姓口中的“玲玲”就是市供销社驻兴县康宁镇乌门村第一书记牛继玲,这里的老百姓早已经把她当成自家人了。
2016年11月,在接到组织选派她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通知时,牛继玲从心里是抵触的:女同志、年龄大、对农村工作不熟悉……在茫然和不知所措中开始了驻村旅程。 一年多下来了,回首经历过的日日夜夜,她欣慰她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成就感。
以一颗大爱之心扶贫济困
乌门村是兴县与临县接壤的一个小村子,全村仅有200多口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耕地面积不足200亩,村里无资源无产业,基层组织薄弱,村里留守人员不足百人,都是老弱病残,扶贫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牛继玲看到眼里,急在心上,她以一个女人特有的细心对该村的贫困户逐户逐人认真开展调查了解,填制精准脱贫帮扶手册,生怕漏掉一户,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一户村民反映有问题,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掌握到贫困户的基本信息,了解到贫困户的实际困难,为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对村里的贫困户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与贫困户拉近距离,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村民马海亮、李小莲身体有病,牛继玲了解到办理残疾证后可以享受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她不辞辛苦,多次往返县城跑有关部门,积极为他(她)俩办理残疾证;看着村里放牛的村民每天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去了山上连口热水都喝不上,她自己掏钱为他们送上了保温水壶;看到村里的孩子老人衣衫褴褛,她不仅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购买衣服,还积极联系同学捐衣捐书,一年下来为村民捐了数百件衣物和100多本书籍。2016、2017年春节,牛继玲还积极与市民政局联系,总共争取到白面80袋,棉被20套,棉衣裤6套,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了慰问。“七一”之际,拿出自己的3000多元工作经费,给村里党员购买了夏凉被、水杯、半袖等物品进行了慰问。
以一颗执着之心投身扶贫
初来乍到,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扶贫工作,牛继玲一头雾水,根本找不到工作的突破口,村干部和群众也抱着怀疑的眼光。
“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对老百姓有个交待。”牛继玲憋着一股劲,不懂的学,不会的问,及时转变角色,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与乡镇干部、村干部沟通意见,奔走于村、乡镇、县里之间。作为“第一书记”,她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一起干,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建起了一套规范的扶贫档案,规章制度全部上墙,逐步规范了村规民约,党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她用“外援”的杠杆撬动村支部内生动力,用短暂的“补血”激活了村组织的“造血”功能,牛继玲扎扎实实的作风和让群众和村干部逐渐改变了看法,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女书记不简单”。
在引导贫困户脱贫的道路上,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的“症结”才能根治。牛继玲找突破、趟路子,在产业发展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乌门村的路径。她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的扶贫思路,积极扶持村里的春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全村所有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施资产收益扶贫,争取扶贫资金为给体弱多病无能力的贫困户每户投入1万元到合作社,年终给每户分红1000元,采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行“三统一”,即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牛品种、统一销售,合作社为社员免费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可在合作社务工,实现多重保障,让贫困户可以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目前合作社养殖的牛由30多头增加到70多头,新建牛场面积300多平方米,通过发展种牛养殖,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找到了“金钥匙”。
以一颗感恩之心回报家乡
牛继玲出生在兴县,自从外出读书和参加工作后就很少回来,但家乡情怀一直萦绕在心,对老百姓的疾苦铭记在心,驻村扶贫给了她一个回报家乡的机会,她经常说:“我扶贫不图名图利,就是想实实在在为家乡困难老百姓办点实事,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牛继玲为村里跑部门、争项目、找资金,真正把群众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来办。
一年多来,她主动衔接,积极争取,四处奔波,不遗余力争取资金和项目,她积极争取政府扶贫资金39万元用于发展养牛产业;争取资金100万多元,新修进村道路1.3公里,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争取资金4万元,修建村防洪排水沟一条;争取资金3万,修建村民活动小广场;争取资金10万元,为村主要路段安装25盏路灯;争取资金2.5万元,维修村里田间道路;争取资金6万元新建了一间医疗室;为专业合作社争取扶持资金争取3万元;争取一台价值5.8万元的农用机械……一次,牛继玲打听到县里对贫困村扶持农用机械的消息后,几次跑到有关部门,软磨硬泡,好话说尽,用牛继玲自己的话说,“我为自家的事也没有这样求过人”,诚心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动了负责人,答应为村里免费提供一台价值5.8万元的农用机械。通过托熟人在市、县两级文化局找关系,多次奔波,为村里争取到扩音设备、锣鼓、音箱等娱乐器材以及广场健身器材各一套,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
所有资金项目都实行“四议两公开”,阳光作业,让群众看得明明白白,针对村里脏乱差的状况,从村里选出3名贫困户聘为保洁员,每天打扫卫生,提高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做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乌门村的天蓝了、村容靓了、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了,村民的思想和习惯转变了,但牛继玲晒黑了、累瘦了……牛继玲用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许。
牛继玲,以一颗大爱心、以一颗执着心、以一颗感恩心,坦然品味着驻村生活的苦辣酸甜,默默承受着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思念,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