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时事·广告

脱贫攻坚的“人大”之声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近日, 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如期举行。本来是一次比较寻常的常委会会议,但因为会议中的一项“特殊”议程,听取和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脱贫攻坚大调研活动情况的报告而引起了所有常委会委员的关注,大家早早来到会议室,等待会议开始。

脱贫攻坚是市委、市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了进一步巩固扩大全市脱贫攻坚战果,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从今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开展了脱贫攻坚大调研活动。调研成果如何,大家都满怀期待。

在热烈的掌声中,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海云走上报告席。报告显示:此次调研,全市共组织了140个调研组,参加的人大代表共4361名,占10县区人大代表总数的72%,代表们深入贫困村、贫困户,采取多种方式助推调研,共调研贫困村699个,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走访贫困户16734户,约占贫困户总数的20%,共提出了18类、632条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农工委将这些意见建议梳理汇总、归纳合并为20条,起草了大调研活动情况报告,报市委、送市政府……7月27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听取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三级人大代表脱贫攻坚大调研活动情况的汇报。会上,李正印书记对此次大调研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要求,要运用好大调研成果,把调研意见建议交办给相关县(市、区),尽快督促落实;同时交办给市直有关部门,两至三个月时间内给市委、市人大报告办理情况;市扶贫领导组、市扶贫办要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脱贫攻坚各项举措,提升工作整体水平;市人大常委会要总结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好的做法,进一步动员各级人大代表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发挥作用。

攥着这份报告,与会的各位常委会委员都深切地感到近几年来我市扶贫攻坚合力不断增强、扶贫成效非常明显,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扶贫、光伏扶贫工作扎实,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其他扶贫政策也得到进一步落实。同时,代表们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脱贫的产业支撑薄弱,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比较滞后,部分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仍然严重,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然存在……代表们为我市攻坚任务重、难度大,扶贫攻坚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而忧心,也深感在扶贫领域履好职、尽好责至关重要。

围绕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增强特色产业带动能力,高三元委员一口气提了四个建议:要积极探索合作社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模式,推广“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提高群众参与度;要对尚未郁闭成林的新造林地实施严格封禁保护,保护生态建设成果;要抓好造林合作社社员的技能培训,使贫困社员学到更多知识,获得更多的劳务收益;要将生态建设“造林”与“造景”结合,将“绿化吕梁山”纳入我省的黄河旅游板块,辐射带动关联区发展新兴产业。接过高三元的话题,薛太润委员侃侃而谈:“我建议要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增强特色产业带动能力;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力度,红枣、核桃、马铃薯等产业要延长产业链,推广标准化生产;同时发展壮大我市的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引进龙头企业,拓宽产销对接渠道,拓展对外市场,提升我市功能食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马冰英委员则认为要从根本上转变贫困群众的现状,需要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要将精神帮扶与物质帮扶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自主性,可定期举行针对贫困群众的培训班,内容可包括种植、养殖、林果等方面适应群众需求的培训班,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实现增收致富。

……

三级人大代表联合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进行审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调研成果转化落实。为此,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脱贫攻坚大调研活动情况的报告>有关事项的通知》,将20条建议和10个贫困县具体意见建议清单,分解到10个贫困县区和相关市直单位,限期开展专项整改落实活动,要逐条对照问题和意见建议,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举一反三,主动查找,确保意见建议和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实行一月一报告制度,及时报送进展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郝月生始终认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就是深入基层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会议临近结束,郝月生再次强调,“我们要继续通过采取进村入户调研检查、定期听取市直有关部门汇报、委托县区人大常委会跟踪督办、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调研等方式,紧密跟踪落实情况并及时‘发声’,向代表回应反馈,确保大调研活动取得实效,为全市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