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南营村,座落在海拔1008米的高山上,境内沟壑纵横、树木稀少,属丘陵高垣地域,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村前有一道三里长的陡坡,路窄难行,交通闭塞,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日月。
我自幼土生土长在这里,耳闻目睹,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南营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山路陡坡变坦途
旧社会南营村,因村前有一道跌陡坡,外村人有“有女不嫁南营村,一道大坡决煞人,要想女则嫁南营,除非把沟都炸平”的说法,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飞舞,汾阳城里的骆驼队,由柱濮黑坡沟炭窑上驮炭回来,路过南营下坡时,有头骆驼前蹄滑边,一下跌到60米的深沟里,当下就要了命。那驼夫哭得挺不起腰来,说没法儿交待老东家。好心的南营人,立刻凑了些钱,打发他起了身,将死驼剥得吃了肉。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给拨来专款,打响了劈山填沟的攻坚战。推土机、挖掘机、滚压机的轰鸣声,震撼山谷。大战数月,填平两道沟,改变了坡的方位;在吐京河上架起一座钢筋混凝土桥;铺通宽阔、缓坡三里长的水泥路。从此,山路陡坡变坦途,只用吸一支烟的功夫,就到了村里。各种车辆,穿梭来往。把村里产的西瓜、甜瓜、核桃、柿子、苹果、花椒等,一车一车运到汾阳、介休、太原、内蒙古去卖,把化肥。种子、饲料、蔬菜和日用工业品拉回来。村民们高度评价:“这条路是开放的路,发展的路,幸福的路”。
家家吃上自来水
从前南营村里没有井,村民吃水要下三里远的坡底担,好后生一清早费气败力能担一回水。人们怕天阴雨下没水吃,家家备有两个大水缸。迂上耍灯影唱戏,儿娶女嫁,圈窑盖舍,用水多时得用牲口下河里驮。村民们为了蓄住天上水,添补用水的不足,辛辛苦苦在村南和村北,挖了两个3人深的水圪洞。那时候南营村,滴水贵如油,过路的人来,宁可给吃个馍,也舍不得给喝一碗水。因此,南营村过去有个“南营里水缺,唾上唾洗足”很不光彩的形容词。
改革开放以后,村党支部积极带领群众,把村里105米深的井筒,用直径1米5的水泥制管璇起来,解决了因井壁塌土,影响吃水的难题。将120米长通往井底的斜洞,用砖砌起来,在井下安装了一台高扬程水泵,村里建起个大水塔,铺设了600米长的主管道,1000多米长的入巷、入院、进户的支水管。实现了山里人也和城里人一样,水龙头一开,哗哗清水就来的愿望。村民们逢人便说:“要不是改革开放,俺们能吃上自来水?那是做梦怕也梦不到”,“只要跟着政策走,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盖起“华革小学”教学楼
过去南营村的人常说:“‘东学校,西学校’,离不了占据老爷庙,长月累月上学校,阴暗潮湿无光照,眼睛越来越糟糕。”
改革开放后,彻底改变了“学校占庙”的老一套。90年代经省委统战部联络,有“香港华革会”的慈善者,为南营建校捐来善款。在村东南方盖起一座名为“华革小学”的教学楼。大楼竣工剪彩那天,楼顶红旗猎猎,校前标语满墙,敲锣打鼓放鞭炮,像过节目一样热闹,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香港华革会的慈善者(平遥老乡夫妻二人)从香港直飞太原,乘车来到南营村,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村民们倍受鼓舞。
教学楼内有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学生宿舍等一应俱全。兑镇联校给派来一顶一的好教师,成立了能容纳200余人的寄宿制学校。周围村里的孩子(新民村、产树原、梁家原等)纷纷前来报名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