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杜加艮:对和平和幸福生活要倍加珍惜

□ 侯宏清

“多少次敌人的子弹都是擦着我的头皮飞过,说也奇怪,它就是伤不着我……”时至今日,92岁的老兵杜加艮想起自己出生入死的战争经历依然惊心。

杜加艮,祖籍临县,1927年出生于离石区吴城镇下三交村一户贫寒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快懂事,不怕吃苦,做起事来干净利落,是家里家外的一把好手。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和许多热切盼望就此结束战争的中国老百姓一样,19岁的杜加艮无数次憧憬着新生活。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这一梦想也跟着破灭了。他想报名参军,却遭到了家里人的坚决反对。可杜加艮早已下定决心,他几次三番对家人进行劝说,最终在他的不懈坚持下,于1947年如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8年,杜加艮所在的部队辗转来到太原,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役。回想起当时的激烈战况,杜加艮老人很是激动。“真正的战争远比电视里演得残酷,一不小心就会被子弹击中,那时候每次上战场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来……”。杜加艮老人回忆道:“在一次登城的战斗中,前进的道路被火力封锁,我们的突击队抬着笨重的云梯涉水穿越城墙外的海子,也就是后来的迎泽湖,绕到城门东面的第一个城墙凸出部准备强行登城。但驻守在太原城的阎军很快组织了反扑,密集的炮弹和子弹向城下拥挤的登城部队疯狂扫射,毫无遮蔽的解放军战士们伤亡惨重,到处是横躺竖卧的尸体和痛苦挣扎的伤员。”说起这些杜加艮双目紧闭,仿佛要在瞬间清除这记忆的阴霾。云梯被阎军炸断后,登城计划一度中断,阎军负隅顽抗,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鏖战,解放军最终艰难登城。这场持续了六个多月近1000000人被无情卷入的残酷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城下断梯叠尸的情景、竖梯处被鲜血拌合的泥浆和被染成红色的海子水,我负了点伤,被卫生员抬了下去,可我的许多战友却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

1949年,杜加艮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由于他思想积极上进,战场上杀敌英勇,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杜加艮积极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成为了一名志愿军,跟随部队远赴朝鲜抵抗美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跋山涉水、爬冰卧雪、忍饥挨饿是经常的事,老人回忆道。相较于美军的武器战备和丰富的物资支持,志愿军的粮食和弹药都非常有限,所以行军一般是晚上进行。期间,由于杜加艮表现突出,被提拔为火炮连连长,带领连队奋勇杀敌,屡建功勋。回忆起这段艰苦的战斗岁月,杜加艮老人反复说道:“当年吃过的苦,你们现在难以想象,有一场战斗打得特别艰难,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我们都没有下山,每天吃住在战壕里,美军飞机轰炸频繁激烈的时候,几天也吃不上一顿饭,只能在野地里凑合着睡,这种状态一直坚持到战争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杜加艮被派到北京坦克学校学习,期间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成绩优异。毕业后调到华东二十七军七十九师续任连长职务,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恪尽职守。1958年4月,杜加艮从部队光荣退伍。回村后曾先后担任青年支书、民兵连长。1968年开始,连任六年村党支部书记,他做事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事事想着群众,得到了村民的真心爱戴和拥护。

多年来,杜加艮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勤劳简朴。92岁高龄的他思维敏捷,身板儿硬朗。子女们数次想把他接到城里安享晚年,都被他执意拒绝。杜加艮的大儿子感慨:“父亲耿直热心、勤劳坚韧、淡然知足,从来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因为经历过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杜加艮对现在的和平和幸福倍加珍惜。“都过去了!”采访快结束时,杜加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现在好了,这才是真正的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