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王卫斌 通讯员 苗绿洲
金色满园关不住,映日高粱别样红。站立在雷家碛乡无尽的田野里,秋风送爽,丰收在望,一片片成熟的高粱羞怯怯地红着脸向人们点头示意,宛如红色的海洋。一株株饱满的玉米棒喜笑颜开,露出金黄的牙齿,为大地披上了金色的衣裳。到处硕果累累,让雷家碛乡的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由于近年来玉米价格不稳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减少玉米种植,增加了高粱的种植。秋意浓,高粱熟,红高粱像一支支燃烧的火把,在雷家碛千亩红红的高粱田野上,农民群众的殷殷心血凝成的一片片紫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秋风吹来,高粱叶子沙沙作响,像一个个醉酒的大汉,东倒西歪。仿佛在告诉人们:“我们成熟了,你们可以欢笑了。”在雷家碛乡贺家洼村,抢着收割高粱的刘生荣大叔舒腰展背的机会,记者凑过去问:“你家几口人,种多少地,收下的高粱有无销路,价格如何?”他介绍说,一家四口人,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太原务工,他和老伴两人在家。“我种了160亩优质红高粱,是省农科院帮扶的一个特色种植项目,估计每亩能产七、八百斤,产下的高粱供给汾酒集团用于酿酒,保证回收单价每斤不低于1元,如价格上涨,再依市场价而定。”老刘憨厚地笑了笑又说:“我准备卖十一、二万斤高粱,也就可以收入十一、二万元钱;至于其他小杂粮,我也自种自销,样样有余。说心里话,咱老百姓现在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全凭党的政策好啊!”
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像戍边的边防战士笔直地排立着。当记者走在玉米地边时,忙着掰玉米的一位老农随便拿起一个玉米棒,边用手指估量边讲述:“你看,这个玉米棒长约二十三公分,粗细直径约六公分,玉米籽转一圈分布有20粒左右,估计这样一个玉米棒能产出约一斤重的玉米籽粒。”记者接着问,“你家的玉米每亩有多少株?”“山坡地大概是800株,坝地有1000株以上。我家种玉米70多亩,少说也产七、八万斤吧。”老农不假思索地说。
据刘生荣介绍,像他这样的种植大户,在雷家碛乡比比皆是。他们有的从事土豆、谷子、大豆、芝麻种植,有的经营猪牛羊鸡养殖,还有做副食加工、运输营销的。他们挥洒着辛勤的汗水,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也为村里贫困户的脱贫摘帽起到了带动作用。
刘生荣动情地说:“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富裕,是沐浴了党的恩泽、政府的关怀。”“十三五”以来,雷家碛乡紧紧围绕脱贫要求,依托农业大乡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精心打造了高粱、玉米特色产业种植和红枣、核桃提质增效项目,为群众脱贫发展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临县雷家碛乡农民收获了美好的希望和意想不到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