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是我市的名片产业、富民产业,是千百年来经过自然选择后留下的地域“铁杆庄稼”。临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柳林三交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要坚持大力发展红枣产业不动摇,切实把红枣产业做精做大做强。
但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红枣面临“十年九不收”的窘境,经济效益低下,枣产业“空心化”问题凸显。随着新疆枣产业的崛起,昔日的“吕梁红枣”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华,红枣面临着丰产不丰收、大批量滞销的艰难境地。
红枣产业发展风光不再
我市主要产枣区集中在沿黄四县:临县、柳林、兴县、石楼。形成了长320公里、宽17公里的红枣林带,总面积达200多万亩。红枣品种以木枣为主,约占全市枣树总量的80%,还有部分骏枣和梨枣。我市红枣栽培仍按照传统的旧式栽培模式,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好,红枣品种老化混杂,一直受到气候的影响。
在红枣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过分注重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技术质量问题。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自家枣园仅有老人看管,老人们力不从心,也有许多枣农放弃部分枣园管理的情况,任其自然发展。我市红枣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相对较低。
我市红枣产业发展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销售受到外地红枣冲击,经营者积极性受挫,枣农失去信心。据调查,近年来我市各地发生枣树病虫灾害,红枣成熟期一度遇到阴雨导致裂果。
我市鲜枣根据个头、成色的不同,价格在0.5-1.5元/斤之间,经过洗净、烘干、加工包装,每箱出售价格在3—5元/斤之间,利润很少,而风险极大,遇上市场不好的情况还要赔钱,严重挫伤经营者的积极性。
枣林面积大,枣园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目前枣农只注重栽树不注重修剪,影响产量质量。由于大部分枣区枣树树体高,冠幅大,采摘果实困难,多以“打”枣为主,容易造成霉烂的枣果。枣区的优良品种所占比例很小,更谈不上良种区域化,在品种的选育、栽培管理等一系列的环节上,科技的支撑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体系。
促进销售需要厚积薄发
多年来,我市红枣的产后加工利用都处于初级阶段,以原料烘干为主。虽然加工企业数量多,但大多都规模小、技术简单,很难起到产业龙头的作用。目前红枣产品竞争激烈,很多产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让消费者信任的品牌没有显现,全市红枣市场销售严重滞后。
解决我市红枣滞销,要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效应。吕梁是红枣起源的中心地带,其中木枣、梨枣、骏枣被列为全国十大名枣之列。针对这一资源优势,可利用现代传媒,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本地红枣,提高知名度。同时,网络电商销售是长期、稳定、可行的销售渠道。可利用网络科技,在电子商务平台集中销售吕梁红枣。
开发特色深加工产品,消化裂果红枣。在企业加工方面,瞄准红枣的功能成分和作用,研发、开发红枣功能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使原枣销售与产品销售结合。通过全面的、多层次的深加工和综合开发,使红枣得到有效利用。整合销售信息,打通南北渠道。要对红枣产区的红枣品种、大小级别、出售价格以及联系方式等数据做一个详细统计,便于下一步大量购买、运输、销售。同时,联系南方一些大型市场、超市和专卖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绝对低价,长期供货打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