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为科技扶贫点赞

——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侧记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刘小宇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10月17日,在第五个全国扶贫日,吕梁大地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来自22个全国学会、32个省级科协、新疆兵团科协的代表们深入临县、岚县观摩点进行现场观摩。

一天时间内,参观2个县5个观摩点,行程十分紧张。考验的是代表们的体力和耐力,影响不了的是代表们观摩的热情。从岚县王狮乡沙棘育苗、种植基地到康农薯业有限公司二期智能温室,从临县白文职业技校到中鹰大红枣产业有限公司、临县电子商务园区,从工厂车间到电商平台,通过一个个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代表们看到了吕梁脱贫的亮点,看到了经济腾飞的潜力,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

在王狮乡蛤蟆神村2万亩沙棘种植基地,河南省科普部部长郝立新仔细品鉴岚河1号、岚大2号、岚界3号等各种品种的沙棘有何不同。他说:“吕梁种植的沙棘,果大、汁多、味道酸中带甜,营养价值很高。在深加工方面,吕梁已具备生产沙棘果粉、原汁、茶叶等多种形态的产品,尤其是吕梁野山坡系列饮品,口感十分好,值得推向全国。”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认为:岚县合作社造林、合作社管护、林业资产收益等一系列生态扶贫模式,很好地贯彻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了荒山增绿和脱贫增收的双赢, 探索出了生态扶贫的新路径。而且通过合作社造林,改变了贫困户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提高了组织化程度,贫困户在合作社学到了技术,提高了脱贫能力,更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加了致富的信心,是很好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学习。

“从一路播放的岚县土豆纪录片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土豆是好饭,吕梁山药蛋。这次在岚县,吃到了土豆做成的美食,没想到用土豆竟然可以做出这样多的美食,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午餐的闲谈中,来自吉林省科协的科普部部长姜秀玲对吕梁马铃薯赞不绝口。

针对品种退化、种植水平较低等制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科协引进了马铃薯脱毒技术,建成脱毒种薯繁育基地连栋智能日光温室(二期),提高岚县马铃薯种薯应用率和覆盖率。“原来这个像鹌鹑蛋一般大的小东西,就是马铃薯的原种啊。就是这个小东西,可是吕梁人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在康农薯业二期智能温室,代表们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临县白文职业技校作为“吕梁山护工”定点培训学校,月嫂、育儿嫂、护工、保姆、保洁员的培训一应俱全,教室内,讲师为代表示范护理病人的操作步骤。“如今,随着社会需求的持续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市场上对护工需求日渐增多,没想到在这样一个贫困山区,能够有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技能培训学校,从职业技能培训入手,提升护工服务能力,保障服务质量安全,非常好。‘吕梁山护工’针对农村妇女这一群体的特征,找准了市场定位,成功推动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增收脱贫,是成功的探索,值得我们去借鉴。”参观完毕,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副调研员杨道文赞不绝口。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通过观摩,大家看到了发挥科技优势来助力精准脱贫的成效,看到了精准扶贫的诸多模式和路径;通过观摩,大家凝聚了共识,激发了动力,收获了经验。大家一致认为,通过本次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将结合自己省市实际,进一步打造产业亮点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