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乡村振兴专刊

勤劳凭技能倍增价值 纯朴借视野更显风采

石楼:大山女护工的城市故事

□ 李为民 王珏 李晶晶

走出石楼,走出大山,这不仅是一次背井离乡的谋生之旅,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嬗变之旅......

耕牛坡地走,十年九不收。被列入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石楼县,县域资源匮乏,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农民思想相对保守,缺乏相应技能,脱贫致富困难。

扶贫需要扶智。要实现由过去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从单纯的物质帮扶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离不开自身观念的改变。认识、提高并掌握一门技能,才能真正脱贫。针对这一县情,石楼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多方联系,把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作为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精心实施,着力打造“政府选送实名登记、卫校医院专业培训、实操实训双证上岗、统一体检、统一标识、诚实守信、忠厚勤劳”的石楼“吕梁山护工”品牌。这一举措既符合中央精准扶贫政策,也符合石楼贫困地区的实际。2016年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石楼县委书记油晓峰忙着吆喝推介“吕梁山护工”。每到一处,他都要吆喝一番:“吕梁山护工”勤劳纯朴、诚实厚道;石楼人不怕吃苦、踏实可靠……十天前,油晓峰和106名石楼籍护工一起乘坐大巴,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这是石楼县首次规模化向外输出护工。

作为县委书记,油晓峰的日常工作千头万绪。谈到为什么亲自陪同、护送护工来京,油晓峰对笔者说:“我想通过县委书记的身份说明,石楼县的护工是有官方信誉保证的,是可以信赖的。同时想通过县委书记这个身份,影响和动员更多的石楼护工走出大山、走向护理致富之路。”

2018年9月,石楼县本土拍摄的微电影《马茹花》在全国各大播放平台热播,短短几天点击量突破百万,石楼护工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转婆姨”的逆袭

“我现在1个月,能赚4000多块了,比村里的男人挣得还多,在家里也蛮有地位了啊。”在北京做保姆的王林娥用简单朴实的话语概述了她的新生活,这同样也是广大吕梁山离家在外的护工们的真实心声。在吕梁山深处,很多农村妇女常年无事可做,每天只能围着锅台转、围着丈夫转、围着孩子转,被大家戏称为“三转婆姨”。石楼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贫困人口的实际和就业意愿,以吕梁市6所院校为“吕梁山护工”培训基地,以养老陪护、病患陪护、月嫂育儿、家政保洁为重点培训内容,对愿意走出农村的妇女进行免费培训,让她们走出灶台,放下农具,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笔者在采访中得知,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护工队伍,从学员选拔、专业培训、实操双证上岗各个环节,石楼县政府部门都是严格把关、环环相扣,培训学员由石楼县各乡镇负责组织,选定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等院校为定点专业培训机构,理论实操双结合,培训考核鉴定合格的学员,颁发结业证、核发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确保每位培训学员能够学得会、学得精。“我们这次培训过的人就业率特别高,多亏了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等小孩大了的话,我会选择带着她去外面发展。”谈及这次出来打工,家里会不会给予支持,王林娥腼腆地笑了笑,“刚开始俺那口子也是死活不同意,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他的意思是他宁肯讨吃要饭也不想让我去伺候人,我说服不了他就偷偷报名跑了。现在他慢慢地也接受了。再说我是护工,跟纯粹伺候人的保姆可是有差别的,我可是带技术的。”

对年轻的王林娥来说,带给她快乐和满足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就是自己满满的自信带给孩子们的安全感。经过在吕梁、北京的专业培训,王林娥对很多育儿、护理知识了然于心,也学会了按摩和护理病人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家人的生活健康也有好处,也给家庭省下不少开支。

这样的护工我放心

当前,各大医院和养老院里的护工成为患者、家属、护士眼中不能缺少的角色,护工的需求不断增大,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全国护工缺口达到上千万,找一个好护工很难。

王大娘去世已有3个月,石楼县灵泉镇50岁的薛凤兰还时不时梦到老太太。在北京王大娘的家中,薛凤兰护理了老人一年零三个月。老人去世后,几个儿女时常会给薛凤兰打个电话,双方就像亲戚一样。老人的小女儿告诉笔者,母亲瘫痪在床一年多时间,自己兄妹几个都要上班,母亲绝大多数时间由薛凤兰陪伴照顾。“母亲对她很依赖,帮老人翻身、穿衣服比我们这些做女儿的做得都好。这样的护工,我们真的放心。”薛凤兰来自石楼县的一个贫困家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丈夫在外打工,家里有两个上大学的儿子,再加上之前有过几次失败的做生意经历,家里的生活越发困难。“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俺们乡里的组宣员让我去参加培训。我去吕梁经济管理学校参加了第一期的吕梁山护工培训,当时只想培训完要出去、要挣钱。”回忆起她人生的新起点,薛凤兰心绪难平。

护工(护理)培训结业后,薛凤兰如愿去了北京一家家政公司工作。刚开始她不太适应,“觉得很恶心。”她护理的第一个病人是位50多岁的大妈,大小便还能自理,基本上没要她干什么,对她也很好。后来真正开始需要她护理的是一位70多岁的植物人,当时她根本不敢伸手碰。“慢慢的我就适应了,毕竟家属是把人交给你了,你就得负责任,自己也有老的时候,就当给自己积德了。”薛凤兰把老人当作亲人一样用心对待的态度和精心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深深打动了老人妻子的内心,不知从何时开始,老人的妻子开始乐于与她交谈并亲切地称呼她为“薛妹妹”。

每逢休息日,薛凤兰就回到家政公司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在护工培训课程中她系统地学习了洗漱、翻身、扣背、卫生清理、口腔清理等病患护理与养老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了严格的29项轮椅操作、饮食起居等相关方面的硬指标考核,拿到了相对稳定的工资,她做梦也没想到一个小山村的农民竟然在首都北京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

换了“脑袋”富了“口袋”

罗村镇贫困户李利平,在太原一位政府职员家里做护工,每月收入2800元,闲暇之余他就留意报纸上的培训计划,用手机APP读书看报。他说:“眼界开阔了,整个人也自信了,我准备把我媳妇也带出来一起做护工,以后有机会,我想去更大的城市工作,看看天安门,看看故宫。”

说到家里人的时候,李利平笑得很开心,表示妻子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也还是很支持的,唯有点遗憾的,是年迈的老母亲还在老家,虽然现在有电话有视频方便了很多,却怎么也弥补不了对母亲的牵挂。今年端午节放假回家,他动员了身边的亲戚朋友共8个人一起出去做护工。一是想让大家开拓眼界,学点技术和知识,二是能多挣点钱。

“刚开始来到这大城市打工,肯定是不习惯么,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大城市人们的生活跟咱村里的就不一样,咱也是怕人家笑话咱没见过世面,平时除了工作也不跟人交流。来的日子长了,慢慢地觉得,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你看环境也美,生活质量也高,我现在有空闲了也买张电影票去看看电影,逛逛公园,过过城里人的生活。”李利平说,“主要还是得转变咱的观念,观念转变了,口袋也就鼓起来了。”

护工上银屏引爆创业新高潮

8月31日,著名乡土导演李俊以吕梁山护工为题材的微电影《马茹花》发布以来,点击量节节攀升。石楼县各单位和各村微信群大量转发播放,在朋友圈热议、分享,不少关注石楼县发展的外地群众也纷纷为其点赞。截至目前,央视新闻移动网、中国微电影网、腾讯视频、优酷视频、“陕微视”等转载和播放量已累计突破100万。中新网、今日头条、凤凰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媒体转载点赞声持续不断;天天快报、发展导报等媒体更是以“吕梁山护工搬上银屏,引爆农村妇女创业新高潮”为题纷纷转载,社会反响强烈。

该剧讲述了在吕梁市委、市政府搭建的“吕梁山护工”就业大平台上,农民马茹花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勇敢走出大山,靠勤劳、诚信、专业的服务理念创造出一片新天地,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该片从创作到上映一直受到社会关注,上映后更引发网友热议,网民普遍认为该微电影故事励志、乡村气息浓郁、演员表演真实;用方言讲述本土故事,在主题立意上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幸福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理念;影片情节细腻朴实,接地气且符合时代主题,反映出千千万万吕梁山护工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剧中的马茹花不仅仅是荧屏上的美好形象,她更是石楼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优秀人物的真实写照。

“吕梁山护工”这一品牌,带给她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是精神生活的追求。经过岁月的历练与沉淀,勇敢走出大山的护工们对自己人生的态度愈加自信与笃定,这份自信不仅仅来源于她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质量的活生生现实,更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所凝聚起的磅礴力量给她们带来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