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村靠着修剪果树的‘土技术’为村里创收了50余万元!”一位村民话音刚落,全场一片欢呼!这是去年汾阳市褚家沟村在庆祝技术创收时的情景。
峪道河镇褚家沟村,是一个位于丘陵山区的贫困村,近年来充分利用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核桃种植,村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按期实现了“脱贫摘帽”,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该村支部书记段吉成的不懈努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段吉成曾一度担任过褚家沟村的村委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后由于身体原因,退出工作一线。2009年,时隔十几年,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段吉成发现,当周边的村子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纷纷脱贫致富的时候,曾经还算不错的褚家沟村却由于疾病困扰、土地贫瘠、交通落后、观念思维等因素经济滞后,村里的贫困人口非但没减还有增多的趋势,褚家沟村也因此被列入贫困村行列。段吉成当即向上级领导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搬掉拦在村民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石”,让全村实现脱贫致富。
面对村子经济发展颓势,段吉成在一番调研分析之后,认为除了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之外,还缺乏一支和谐团结、能征善战的党员干部队伍。没有办公场所是段吉成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以前人们戏称村干部是一张桌子,一个戳子,他连一个桌子也没有。通过多方筹资筹劳,段吉成为村里盖了包括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会议室在内的180平方米共9间房,重新建立了自己的阵地。
为应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段吉成以身作则,不仅对党员干部的学习、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干部权力的行使也要求更加规范。在村务问题的处理上,及时征求每个支委成员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并制定了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赢得了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了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他带领班子成员经常开展学习活动,及时学习了解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自身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为村子未来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褚家沟村以前交通不便,好多地撂荒了不说,即便收下来的农产品也拉不回来,卖不出去,严重制约了村民们的收入。这几年,段吉成及其班子成员充分利用国家的惠民政策,通过“一事一议”,多方筹资对褚家沟村田间道路进行改造,100多亩的耕地重新栽上了核桃树和其它农作物,村民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除了交通不便,水利不兴也是该村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村子位于一个山沟,村民们基本都住在山沟两侧,耕地都在山梁上,没有提灌设施接近沟底的水源,不说为农业助力,就是居住在另一侧半山腰的39户村民吃水都有困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0年,褚家沟村投资6万元修建了排洪渠,解决了村里汛期的排水问题和安全隐患,接着又投资7万元建了一座100立方米的水窖,铺上了管道,解决了村民们的吃水难题。去年4月份,利用扶贫资金,段吉成又上马了高灌提水工程,使沟里的水通过提水设施覆盖了800—1000亩的核桃林,还把以前村村通遗留下的一段出村公路修缮完毕,彻底解决了村里的交通问题。
高中毕业后,段吉成曾进入当时的市农科所果树专业学习,并掌握了扎实的果树栽培、修剪等技术,后来回村主管林业。由于村里缺乏果树管理技术人才,段吉成决定开办培训班,晚上组织大家集中学习理论知识,白天去林间边工作边传授实战技术,就这样不知不觉培养了一批修剪果树的“土专家”。而此举也让不少村民拥有了发家致富的本领。在核桃产业已经成为汾阳市农业重点的今天,还担任着汾阳市核桃综合管理服务队队长之职的段吉成,带领这批“土专家”一起出去修剪树木,仅此一项去年就创收50余万元,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现如今,峪道河镇褚家沟村已实现贫困村摘帽,而该村在“领路人”段吉成的带领下将走得更远…… 魏一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