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9月23日,中国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国家在秋天里设立丰收节,既是对农民身份地位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季节的呼应,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丰收已成为农民创造价值、提升价值、乡村振兴的代名词。农机开启秋收序幕,勤劳助力繁忙收获,又是一年丰收季,胜溪大地秋韵惹人醉。
红了高粱,橙了柿子,绿了核桃,白了山药……秋天的味道在一波接一波收获的瓜果里变得温暖热烈。果实累累,机声隆隆,有风光之美,也有劳动之美。百姓们充盈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离不开大地的赐予,离不开辛勤的劳作。优质主粮、生态杂粮、设施蔬菜、品质油料、绿色食用菌、本土传统特色等十大产业,为孝义的丰收增添了壮美画面。
红高粱:千亩土地轮作倒茬
“今年收割的全部是酿酒高粱,合作社在去年流转500余亩土地的基础上,今年扩大到1100多亩规模化种植酿酒高粱,估计今年亩产450多公斤。”振兴街道司马村生富塘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有生和三四十名合作社成员正忙着抢收,言语中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这么多土地能够给周边的农户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与司马村一样,在振兴街道还有3个行政村集中连片种植酿酒高粱。在南辛安村,以集体经营土地为主要经营方式种植的酿酒高粱,目前已进入收购阶段。“今年咱们种植酿酒高粱800余亩,村委会组织治了3次蚜虫,咱们保底价是每斤1.05元,比往年种植玉米一亩地能增收600元,估计全村将增收50万元。”南辛安村村委会主任张林介绍,有企业订单收购做支撑,大量的高粱不“愁嫁”,大大缓解了百姓买卖的忧愁。
振兴街道位于平川地带,土地集中连片,水源方便,耕地面积达1.7万余亩,发展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连年的玉米种植使得产量下降,为给农民增收致富,今年街道采取轮作倒茬的方式,在确保农民收益的情况下号召各村种植高粱。“农民们之所以有信心大力发展高粱种植,离不开政府的统一种籽、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振兴街道办事处农业中心主任何铁兵说,“咱们下一步继续通过典型带动,进行轮作倒茬,引进新品种,进行新技术改革,把咱们这个杂粮种植推出去。”
牛柿子:吊柿采摘品牌更牛
牛心柿子和富平柿子处于同一纬度,是公认的柿子优生区域,早在2008年9月就被确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孝义市传统特产。
在兑镇镇产树原村,100多名削皮工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柿子皮犹如一条橙色的绸带从削皮机中飘飞而出,没几下,一颗饱满的果子就削好了。大孝堡乡李家庄村的史秋梅和产树原村的张玉珍是削皮工中的快手,一天可以削1400多斤柿子,削一斤可以挣一毛,一天收入140余元。
在她们身后的大棚里,挂满了削好的柿子,孝义市胜溪惠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华虎正在查验柿子的品质,“今年收了50多万斤,几乎把孝义的柿子都收了,就这也不够加工的,原来一个大棚能挂六七万斤柿子,今年又建了全自动蔬菜大棚,一个能挂十几万斤。”“蔬菜大棚挂柿子?”“这是我们创新的地方,春秋种菜,冬季挂柿饼,不改变农田使用性质,还解决了缺地问题,游客们来了还可以采摘柿子、蔬菜。”
对于今后的发展,王华虎显得特别自信:“通过地推、商超、微商、电商等多种渠道销售,11月初还将举办柿子节,策划柿子红了摄影节、柿饼年货节,把柿子、柿饼、柿叶茶、柿子醋、柿子酒产业链与孝义旅游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村民致富!”
绵山药:特色美食广受欢迎
十月初,孝义市梧桐镇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着挖掘“地下人参”,肉质洁白,质脆,黏质多,黏丝不易拉断,入口甜绵,营养丰富,说的就是当地人秋冬时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梧桐山药。
孝义民间俗语有云,梧桐的山药,尉屯的蒜,曹村的豆腐不用看。孝义梧桐山药在清代长期作为朝廷贡品,光绪年间还加工成山药片出口到荷兰、日本等地,甚至走进荷兰王室,倍受该国国王的青睐。清末石像山人的《冯济川日记》曰:“选梧桐山药,烹调拔丝山药;选西乡核桃仁,烹饪桃仁肉片,皆为本邑名菜佳肴。”
“2012年4月,梧桐山药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梧桐镇中梧桐、南梧桐等7个行政村”仁顺村王建东家一直从事山药种植,对自家的宝贝很是自豪,“梧桐山药成为了人们走亲访友、送礼馈赠的佳品首选,在孝义的很多餐厅、酒店,清蒸的梧桐山药都被列为一道必备的高档健康菜肴”。
近年来,孝义市政府、商家、科技人员加大了对“梧桐山药”的重视程度和开发力度,梧桐山药主产区还成立了梧桐山药专业合作社,为梧桐山药的开发、推广、深加工搞好各项服务。
小核桃:变形增收走出国门
一颗小小的核桃能做什么?
走进杨氏康健核桃科技有限公司,阵阵核桃清香扑鼻而来。在车间内,十余名工人正在围坐一起剥核桃,在旁边的一个特殊的容器里,从核桃仁中间剥离出来的夹心木都整齐地摆放着。
“这个分心木有用吗?”“核桃全身都是宝,把核桃分心木经过古方古法配制,加以现代工艺萃取技术,推出了现在我们公司明星产品‘安神助眠茶’,同时核桃休闲食品、核桃油都是经加工后的产品,对身体非常好……”在研发中心,公司创始人杨广昌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经过对核桃的创新开发下,核桃原料的增值能达到3至4倍。”
作为一种相对传统的核桃加工产品,杨氏康健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玩出了“新花样”,主打科技牌。除了传统的核桃油、核桃休闲食品等产品,而以前多被丢弃的核桃分心木更是“废物”利用,制作成了保健茶。与核桃的精深加工相同,杨氏康健核桃科技有限公司“三宝”中另外的两宝,也在不断地做强精深加工。主要产品已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地,部分产品还走出了国门,销往美国、土耳其等国家。
“以前一直靠外出打工来维持家里的开支,也顾不了家,现在好了,不出村也能挣了钱,平均一月能挣到4000元。”村民武俊财说,公司的建立,不仅解决了附近几个村的核桃销售问题,还解决了当地的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中药材:因地制宜脱贫致富
绿了生态,鼓了腰包。深秋的西辛庄镇交子里村,在金恒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黄芪、党参、当归、黄芩等中药材已到了收获的季节。面对即将到来的秋收,农户们脸上洋溢着朴实而满足的笑容,感受到沉甸甸的收获感和致富的希望。
该村中药材种植产业,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最佳结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在脱贫致富的冲刺阶段,中药材产业为该村困因地制宜谋发展献上了一剂良方,也为推动村民致富提供了科学样本。
“为了脱贫致富,合作社将村里300亩地流转,农户将土地流转后,经营、管理由合作社负责,农户收取一定的流转费。”合作社负责人郭耐青告诉笔者。
“村里种植中药材不仅解决了我们土地撂荒问题,还为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武俊青告诉笔者,今年他一家三口在药材基地里务工,按照每天80元的标准,一个月可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就有活做,补贴家用够了。
同时,合作社将村里的几个荒坡山头集中整理开发,统一规划栽种黄芩、丹参、瓜蒌、射干、知母等中药材,一个山头一个色彩,打造一个集绿化美化、荒山治理、精准脱贫于一体的“七彩乡村”。
田间地头,一畦畦土地好似五线谱,村民忙碌的身影如跃动的音符,谱写着田园的乐章。看着村里的村民每天都干劲儿十足地在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忙碌着,郭耐青说:“种植中药材,我相信药到‘穷根’除,咱村民们一定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