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物馆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1.文化旅游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习总书记曾说:“文物承载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作为“五大幸福产业”的重要领域,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更加旺盛的市场需求,而博物馆参观游览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产物,兼具有艺术赏、历史溯源、科学研究、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逐渐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提升民众文化精神消费和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2.文化旅游发展掀起了博物馆旅游的热潮。
近年来《国家宝藏》《天下寻宝》《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文明守望》等大批鉴宝等文博类节目的热播,不仅将“博物馆热”从线上带到了线下、还带来了观众观念的转变,点燃了社会公众对于文物鉴赏和博物馆参观的热情,掀起了博物馆旅游的热潮,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2017年共开放312天,接待参观总数超过80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6万人次,此外博物馆还掀起了“文创产品热”“古董收藏热”和“古玩淘宝热”等热潮,引发了强烈的市场“连锁反应”。
二、博物馆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现实基础
1.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为博物馆文化旅游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博物馆条例》《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两个文件,一个是《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一个是《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
这么多的政策出台,为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支持民间私人(即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加快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更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扶贫当中的价值和作用等提供了方向指导,为博物馆文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共建共享环境氛围。
2.博物馆数量和类型的提升,为市场提供了坚实的载体基础。
近年来,随着展陈方式的不断更新和手段的日益多元化,展品类型的不断丰富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国内博物馆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体现在博物馆及展陈数量方面,据2017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博物馆4721座,占世界博物馆总量的8%左右。
二是体现在博物馆的类型方面,除普通的历史、综合、艺术、自然博物馆外,还有红色革命、生态、数字综合、社区博物馆等各种类型。
三是体现在博物馆接待观众的数量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博物馆观众总数只有5.6亿人次,到2017年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经超过9亿人次,在观众数量方面表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
3.科技的更新换代,为博物馆旅游体验化、互动化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的进步,为博物馆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并衍生出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众多交互媒体平台,为今后博物馆智慧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促使博物馆的展陈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文化装备产业的发展也助力博物馆旅游产品的丰富化,体验方式的深度化,使博物馆从传统的说教方式展陈向多样化、复合型、互动式的展陈方式转型,从而提高观众的旅游体验质量。
三、博物馆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1.博物馆要成为超级连接博物馆。
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新方法”是指在互联网科技时代,博物馆需要充分融入和利用科技手段、信息化方式、开创藏品展示与解说的新方法、新手段、新路径。
“新公众”是指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方法之后,通过数字博物馆,虚拟旅游等方式,有效扩大或缺乏时间,或缺乏交通费用,或缺乏独立外出能力的都市白领,贫困人群、老年人、小孩、残疾人等没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的受众群体,使其变成博物馆的新“粉丝”,从而促进博物馆旅游。
2.博物馆要由科技来支撑。
在当前的信息化科技时代,应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充分融入博物馆标识体系,解说体系,保护与开发当中,丰富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服务管理、开发利用方式,让博物馆能“说话”、会“说话”,说“文化话”,说“旅游话”,说“通俗易懂的话”,让古老文物在新时代融合新鲜血液,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冰冷的、静态的博物馆藏品“活起来”。打造有温度、有情怀、并且创意感十足、穿越感极强、科技化融入、人性化章显、互动性充盈的现代化博物馆,从而调动观众积极性,激发观众兴趣,延长观众游览时间,增强观众体验黏性。
3.博物馆可以以展带会。
博物馆拥有极具科学研究价值、历史考古价值的丰富藏品,十分适合开展各类文物、民俗、绘画、音乐等专业展览、适合借助丰富的藏品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会,学术座谈会、学术辩论会、考古挖掘论证会、考古成果发布会、历史专题报告会、文化旅游高峰论坛,文化旅游资源推进会,以物说史讲堂等类型不同的会议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艺术家、旅游学者、老革命家、革命烈士后代、高校教师、相关社会团体组织成员等人员参加、加快形成“以展带会,以会促游”的展览会议、论坛、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让博物馆旅游得到良性发展。
4.博物馆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道“流动”的文化风景线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受到资金等方面的影响,面临传承人后继无人,非遗文化濒临灭绝等问题,这就需要博物馆和非遗文化传承人联合进社区、进学校、进园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尤其要注重加强与贫困村联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等公益行动,当地政府应大力支持打造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让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起来,散播开来、传承下去。
四、近年来我们博物馆为吕梁的文化旅游事业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1.2014年在离石创办了吕梁古兵器博物馆,免费开放,2014年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性的展览,宣传了吕梁,使全国都知道吕梁有古兵器博物馆,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2015年三月在武当山布了一次展,以道家宝剑、明清官刀为主,当地老百姓赞不绝口。2016年“五一”在平遥古城进行了展览,宣传了吕梁,2017年在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展览了半年,扩大了知名度,2018年在离石安国寺进行了展览,特别是2016年9月我们在碛口古镇设立了吕梁古兵器博物馆碛口分馆,为古镇增添了色彩、丰富了内涵。
2.2016年5月在离石创办了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主要展示了红军东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支援全国南下北上等1万多件红色革命文物,仅2017年就给三个纪念馆捐赠过革命文物。一是给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捐赠红色革命文物120件,习总书记去年亲眼目睹了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二是给临县原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纪念馆捐赠了100件红色革命文物。三是给离石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捐赠了118件红色革命文物。这些文物丰富了这三个馆的文化内涵,充实了佐证、赋予了灵魂。2017年5月至2017年底和汉画像石博物馆联合进行了红军大刀系列展览,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2017年9月17日在太原参加了首届山西艺术节,进行了红色文物布展,受到了吕梁市文化局的赞扬,起到了宣传红色吕梁的效果。
3.博物馆在光明日报、山西日报、山西黄河电视台、三晋都市报、吕梁电视台、吕梁日报及各级新闻媒体网站都有过宣传报道,给吕梁的文化旅游做了生动的活广告。
4.我们博物馆设立了吕梁古兵器博物馆以物说史讲堂,主要是进行国防教育,还设立了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以物说史讲堂,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两个讲堂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学校,下一步要进企业、进单位、进社区。
五、建议
1.建议各个旅游景区,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将各类博物馆引进景区,给博物馆提供优育的便利条件,以此来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2.建议市政府在市区内建立一个真正能够反映吕梁历史的,特别是能够反映红军东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吕梁干部南下北上支援全国的综合性博物馆。使来吕梁旅游的游客,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
3.建议市委、市政府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真正把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革命文物保护好,把我们党的这一笔宝贵财富利用好。
(作者系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