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刊·广告

家乡的路

□ 徐龙

我的家长在风光秀丽的国家4A级旅游名胜风景区北武当山脚下,方山县北武当镇下昔村两条河流垂直交汇,穿村而过,奔流不息。在我的记忆里,横跨河两岸的是由一根根粗壮木料连结而成的“独木桥”,桥下是急流奔腾的河水,每逢去峪口赶集出行时,人们胆战心惊地从这座独木桥上通过,如果山洪暴发,浑浊的浪花就会飞溅到木头上,这时候,就连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也只能望河兴叹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政府拨款修了一座简易的桥,可是承受不了沉重的负荷,没过几年就塌了。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再次拨款,由方山县交通局负责承建,加固了桥墩,拓宽桥面,修了一座高质量的钢筋水泥大桥,方便了村民出行,乡亲们欣喜若狂。1998年,山西省计生委在下昔乡扶贫期间,投资24万,乡村两级具体负责实施,在下昔村村南建成了一座通往南坡的大桥,更加方便了下昔和南坡两个自然村村民的出行,但是村里的街路还是“涛声依旧”。晴天时,街路尘土飞扬,刮风时,飞沙走石,人们生活在土海里,一个个灰眉土脸;雨天时更加糟糕,雨水把路面冲出一道小水沟,泥水混流,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弄得浑身泥浆。人走费事,那么载重车辆更是寸步难行。有一年,村里的一位老农种的两亩西瓜由于连阴雨运不出去,大部分烂在地里,他老人家心急如焚,头发都被急白了。雨天泥水路上行路难,晴天扬尘土迷眼,就是家乡当时村路的真实情况。那时候,人们最大愿望就是村里能铺上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不用雨天走这些烂泥水路了。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村里开通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自来水也流进了农民家,村里还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希望小学,富起来的村民主动提出修建街巷村路,建设美丽新农村,市委扶贫工作队积极支持,不辞辛苦跑项目、筹资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组织实施,全村男女老少热情高涨,纷纷投工出力,再加上政府的补贴,不到三个月,村里的大街小巷都得到硬化,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从村里一段一段地拓宽辐射,一直连到村公路油路,与连家坡与南坡两个自然村相连。新修后的大街小巷,焕然一新。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连接的县乡公路新铺油路光洁如镜,新颖漂亮的太阳能路灯间隔有致,饭店、酒楼、农家乐、商店、药店、理发店、水产店、移动、联通、超市等各种店铺星罗棋布,商品陈列,琳琅满目,这一切让大伙喜气洋洋。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水泥路或油路相得益彰、出行方便。乡村路上,载有农副产品的三轮车、小四轮、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川流不息。农村客运车已经通到家门口,只要花上十来元钱,就能坐上客车去方山县城,到离石,甚至还可以坐火车和飞机去省城太原和首都北京。就像秧歌里唱的“乡村道路搞硬化村村贯通,旅游路更宏伟造福子孙,大车小车摩托车遍及乡村,贫困山区也变得气象一新。”“北武当交通发展快,公路修到大门外,有亲戚,赶庙会,坐上客车谈恋爱。”出行的方便增加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短短几年,北武当山旅游公司、山西天玉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北武当碧浪漂流等民营企业落户外村里。新建的镇党委镇政府办公大楼、卫生院办公楼、希望小学教学楼、真武山林场办公楼、信用社办公楼、派出所办公楼、幼儿园教学楼、真武山庄、北武当山农家乐、北武当山舞台、文化广场、农家超市、下昔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街道两旁栽上了杨、柳、松等观赏性树木,并配有鲜花,村里一排排白墙红砖新房漂亮、干净,掩映在红花绿树之中,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和油路四通八达,美观大气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

如今,家乡人民的生活充满了灿烂阳光,充满了火红的希望,美丽乡村日新月异,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改革开放40年家乡大变化折射出美丽乡村的灿烂辉煌。这些变化让人欣喜,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党的富民好政策带给山区农民的实惠,站起来,富起来,名副其实,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强起来定会实现。我们有幸生活在新时代,走在宽阔平坦的小康路上,幸福荡漾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