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地发生着,已成为公众和各类媒体关注和热议的独特一面。一般来说,突发事件事发紧急,具有突变、突发、突然的自然属性,同时兼具更重要的社会属性。重大突发事件甚至有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从宏观和广义上说,社会各行各业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可以视为突发事件。
面对突发事件,选准报道视角十分重要。每一条新闻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传播事实,被大众接受。如何引起大众的关注,达到较大的传播效果,在媒体大战“抢新闻”的时代,独占鳌头,抢得“独家新闻”是关键。“独家新闻”其实质就是选准报道视角。
那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新闻要素中有效甄别,合理归纳,从而找到最优的报道视角呢?这里有三个方面需要着重把握:
一、以我为主、深入挖掘。在“抢新闻”时代,面对突发事件,大多数媒体所面对的原始信息源、新闻资源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有的媒体会出现“独家新闻”呢?这是由媒体的分析归纳能力、对新闻资源的挖掘提炼能力决定的。作为编辑记者,具有分析归纳、挖掘提炼的能力是一项基本的职业素养。在进行突发事件报道时,要用本体视角观察,兼具“吃干榨净”的功夫。本体视角观察,既能代表第三者视角,又能保持对事件的客观态度。“吃干榨净”的过程,实质是记者对所掌握的新闻素材进行分析梳理、整合重塑,提炼出自己最想表达的思想的过程。
二、制定预案,协调一致。俗话说,“闲时办得忙时用,莫待忙时忙煞人。”平时养成收集、归纳、整理的习惯,对各类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制定周密可行的预案对以后进行突发事件报道非常有帮助。报道预案是分析各类突发事件报道得出的经验总结,是报道思路理性化、具体化的产物,是实际操作的依据。制定这样的预案,首先对完成报道有利,可以保持思维的一贯性,认识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对记者个人的成长也有好处。其次,制定这样的预案,可以保证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能够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报道,抢得时间优势,也可以保证对业务流程进行细化和控制管理,进而达到协调一致,不至于忙中出错。
三、视角发散,灵活应用。突发事件报道的选题是决定报道阅读率的重要前提,选择选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伦理、道德等方面能够引起争论、有正反两方面意见彼此不可融合,又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的题材,最能引起受众关注。选题谋定,报道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对于某些事件比较简单,但现场有意思的突发事件,可以用“记者亲历”的方法来报道,这样既能契合以我为主的观点,从中体现记者的观察和态度,又能出现很多故事性较强的细节。对于突发事件中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记者不方便评价,这种情况下可以用访谈的形式来表现,让受众自己去判断。关于报道视角的选择,这里有这样几个方法供参考。一是变大角度为小角度。大而全的报道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这时候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反而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二是变工作角度为报道角度。“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新闻报道不是机械式的走流程,跑龙套,尤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本身,而应该“跳出三界之外”。三是从反思中找角度。实施有效的反思是促进记者专业化成长最简便、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更是最能引起受众共鸣的有效手段。从反思中找角度,分析突发事件的起因,采取拉近与受众之间距离的办法,放大典型人物的闪光点,虽然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突发事件引发的问题,但起码让报道有了新的角度,让受众有了思考的方向,有了报道的温度。四是从宣传目的中找角度。做新闻报道,就是搞宣传,宣传就有其目的性。在实践中宣传目的多种多样,因此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舆论宣传的目的,按照宣传目的来选择报道角度,这样无论最终突发事件结果如何,记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都会得以表现。
总之,突发事件纷繁复杂,报道角度多种多样。这是一个新闻记者可以痛快地施展想象、创造辉煌的空间,但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视角为内容服务,内容为受众服务。
(作者单位:中阳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