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信息传播时代。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海量信息,带来了多样态的传播方式。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报道的重头戏当然是时政报道,事实上,时政报道也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或与政策相关的信息。新媒体时代,怎样突破传统媒体党政类“硬”新闻的发展瓶颈?如何让“硬”新闻在新时代有新的传播力量?笔者根据在电视新闻一线的采访体会,梳理出一些个人的认知和心得,从三方面去阐述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时政报道。
1、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内容。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真实性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所谓内容为王,源自其本身的重要性和巨大的价值。对媒体来说,内容既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核心竞争力。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可读(看)性、趣味性、简洁性等方面。
例如,山西新闻联播的一篇时政报道《山水画换进度表》,反映的主题是山西省委、省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采取“手腕儿强硬”的一系列措施攻坚克难,本来这是省长主持召开的一次经济形势分析和进度指标例会,记者在报道时没有按照通常的时政报道去处理,而是盯在了省政府会议室的墙上,选取独特的角度切入,紧紧抓住过去悬挂的大幅山水画被撤下,取而代之以经济指标进度表的新闻事实,用独特的视角完成了这篇报道。
2、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手段。在时政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有了各类移动终端的参与,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容忽略。时政新闻作为权威性新闻类别,其担负着社会稳定的责任。但传统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报道手段很单一,无论是新闻的报道模式,还是内容,都缺乏灵活性,无法凸显时政新闻的价值和作用。以新媒体为载体,对时政新闻的报道手段进行创新,使其报道方式更加多样化,报道过程也更加立体,赋予受众以直观全面的新闻感受,将时政新闻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央视等主流媒体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视察,第一站就来到了革命老区吕梁,总书记走后,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回访,同时也了解到了央视在媒体融合方面的举措。当日,除了日常的电视新闻摄影记者外,央视还专门派有微视频记者,他们主要负责跟拍和剪辑一些短视频,然后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传播速度也在加快,时效性是时政新闻传播及发展的关键。
3、创新时政新闻报道风格模式。时政新闻不同于其他类别的新闻,其常常受到内容的局限,无论是风格,还是模式都比较严谨,这使其舆论引导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新媒体环境下,为彰显时政新闻价值及作用,风格模式创新必不可少。优选新颖、丰富的内容为受众服务,在内容选择上考量受众的需求,通过风格创新,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时政新闻体验,确保其传播效果及社会价值的发挥。
比如,“汾酒号”列车开通仪式上,市委书记在车厢里向乘客介绍吕梁的大美风光,时政记者以此作为切入点,摒弃了以往报道领导调研时的死板方式,采用全程跟拍的形式把领导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火热镜头和同期生动的表现出来,《汾酒号开通 书记当导游》这样一篇鲜活的时政报道取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点击量,达到了很高的社会效果。
再比如,很多年轻人都不关注时政新闻,自从微博、微信、手机APP兴起之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大V通过短视频、图文、漫画、动图等形式,报道传播时政新闻,手法新颖,风格活泼,深受受众喜爱。以吕梁电视台手机官方APP“掌上吕梁”为例,今年全市两会和经济工作会刚召开完后,立即推送了《一图读懂两会》、《今年要干好这十件事儿》等一批新闻题目活泼,报道形式为图、文、表相结合的新闻产品,其主题、内容清晰,使受众一目了然,增强了新闻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发展赋予了时政新闻以崭新的机遇,不仅加快了时政新闻的传播速度,而且传播内容和形式等也更加灵活、多样。时政新闻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从报道内容、报道手段、风格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传播效果的同时,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和价值,推进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