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政教

农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 本报记者 梁瑜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我市当前着重解决的民生问题,其中“看病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表现在“三缺”:资金、房屋和设备、人才(医务人员)。而人才的建设是完善这一体系中最有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

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入秋以来,记者连续在我市农村医卫战线采访,深深认识到基层医疗人才建设状况不容乐观。记者看到,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没有像样的病房,没有足够的、合格的病床,没有必要的医疗设备。在六、七十年代“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政策下,国家曾陆续下拨了不少医疗器械以装备公社卫生院。这些器械现在大多老化,或损坏,或因闲置不用而生锈。

卫生人才资源分配不均。乡村医院人才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农村的条件差,多年来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分到了或者说是跑到了城市,造成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在城市的过剩状态,而农村却急需人才又得不到人才。

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经济待遇低。乡镇卫生院的职工工资有特提高,一般都是1000——1500元,多的也只有2000元,更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加强乡村两级卫生队伍建设

必须进一步树立加快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尽快改变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可以设想通过果断措施,促进人才培育,力争使每个普通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一名全日制大专毕业生,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两名全日制大专毕业生,力争配备一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每个村卫生所配备一名中专毕业生。

具体方法是:从历届医科大专毕业而又未就业的学生中公开招聘,择优录取;以后每年毕业的医科大专生都要优先考虑充实乡村两级,鼓励他们长期扎根,可试行大专毕业生先到农村锻炼两年再回城的做法,形成一个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应保证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工资财政拨款应由过去的60%增加到100%而且要保证按时发放,不能拖欠。分配到村卫生所或合作医疗站的医生应参照乡卫生院的标准执行,对原来的“赤脚医生”各村委会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对招聘或分配下去的医务人员,各基层医疗单位要热情欢迎,大胆使用,充分为他们创造条件,为他们的晋升和学习创造条件,为他们的生活创造条件。上级医院和各级卫校要免费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培养,如免费让他们参加进修或参加短期学习班等;加强学历教育,积极协调教育招生主管部门,在国家规定的招生政策范围内给予优惠政策,为乡村医生报考录取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