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县域·石楼

前面的话

老兵新传

——记吕梁教育学院驻石楼殿底峪村第一书记陈润平

□ 孙和斌

多年来,“输血式扶贫”的阳光雨露惠泽了不少贫困群众,但至今仍有不少群众未能摆脱贫困,究其原因,多半是主观能动力不够,更有甚者,就喜欢躲在阳坡坡上晒太阳。的确,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村、一个县,如果一味人穷志短,安于现状,坐等靠要,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把贫穷当作一种习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没有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即便是再多的金钱和物质帮扶,也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拔思想之穷根。

志不立,穷根难断。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从来都不缺苦难的代表。但在这“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穷乡僻壤,能从苦难中走出精彩人生的无疑是时代佼佼者,他们为梦而战,是不屈的斗士,更是生活的强者,他们就是“石楼精神”的代表。

让我们走近这些不屈的斗士、生活的强者、敬业的楷模!

2017年8月初,我曾在殿底峪村参加吕梁教育学院扶贫工作队的座谈会,记得当时学院还来了几位领导,那是我初次与陈润平书记见面,当时就有跟踪采访他的打算,但后来七事八事的一晃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前几天听说陈书记的身体出了些状况,因此,专程抽时间到殿底峪看望他,才一年多时间没见,陈书记明显消瘦了许多。

2017年6月13日,吕梁教育学院陈润平来到石楼县灵泉镇殿底峪村,担任村第一书记。

在吕梁教育学院,陈润平是位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但面对基层农村的扶贫工作,他感觉自己还是个新兵,上任伊始,陈书记首先是跑到周边农村扶贫工作队,虚心向兄弟单位的第一书记学习取经。

驻村后,陈润平最大的感受是乡亲们向他投来那热情期待的目光,这目光让他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因此,他一头扎入工作中,晚上组织党员学习中央相关会议精神,白天入户了解民情,殿底峪的山卯沟岔,都留下他探访的足迹。

渐渐的殿底峪村的基本轮廓在陈润平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全村委107户,395口人,3200亩耕地中、核桃林地1200亩,这是一个人少地多、以农业为主的典型晋西农村,农业耕作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

为此,陈润平在与学院领导汇报探讨后,形成立足农业、完善基础、引进科技、改造升级的扶贫工作思路。

思路明晰后,接下来就是逐步逐项落实,跑项目、做勘测、组织动员、开会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陈书记往返离石——石楼,累计行程一万多公里。

十一月份的天气已然进入冬季,陈书记所在的办公室兼卧室的房子里除空调外,没有其它取暖设备,如果空调整夜开着,人会干燥上火,半夜关闭空调,早上起床后,阴冷的屋里只有2度,门被冻得要用脚使劲踹才能开。

农村不方便洗澡、换洗衣服,陈书记在村里一住就是20多天。有一次,好不容易忙完工作,下午6点驱车两个多小时回离石家中,8点多刚进家门,电话就来了,要求第二天早上8点必须到岗,没办法,清晨6点,迎着朝阳再次出发。

辛勤的付出结出丰硕的成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吕梁教育学院在殿底峪村打引水井3口、建3座过水桥、电网改造2公里、新建老年活动中心、群众文化广场、累计嫁接“礼品二号”改良核桃1000亩,仅此项就使该村核桃亩产翻了一翻。

殿底峪村民对土地充满眷恋,即便这些年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殿底峪村也没有谁家舍得撂荒土地。

73岁的郑喜生老人说,种了一辈子地,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车能开到地里,今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工作队为村里开通田间路,这件事办的最得人心,今后种地再不用担子往回挑粮食了。

9条16公里田间路,使殿底峪村民实现所有田边地头通三轮车,从此结束种地靠肩担背驮的历史,节省时间、解放劳力。

紧张忙碌的扶贫工作让陈书记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的体重居然下降了20多斤,精神状态也大不如从前,经过医院检查,他的动脉堵块超过53%,医生说虽然还没有达到立即住院的程度,但从现在开始需要静养休息,不能再从事任何繁忙的事务,可陈书记能停的下来吗?

陈书记说,扶贫16个月,与殿底峪百姓建立深厚的情感。村里有位叫郑小平的农民,得了重症,他还要上门慰问,群众娱乐广场的健身器材还没有完善,两个养殖、造地合作社的后续及明年扶贫工作的交接等等。

每到晚上,只要他在,村民就会来他的办公室聊天,与乡亲们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聊天中深厚起来。

扶贫以来,陈书记的心里装的全是殿底峪的事,回到家里,跟嫂子聊的也是“我们村的事”,时间长了,家人说除了你们村,你的心里还会装着谁。

村民弓西生知道我是县新闻办搞宣传的身份后说,你早该来了,我们陈书记是个好人,给村里办了那么多好事,你们可是要好好给宣传宣传。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看重扶贫工作队为当地百姓办了怎样的实事,但我更看重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员,在与乡亲的交往中,思想上会产生怎么的变化。

深入基层农村与乡亲朝夕相处,由此深切感受百姓的勤劳与纯朴,坚韧与善良,激发扶贫工作队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保持与发扬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实践。

陈润平与吕梁教育学院的扶贫工作队员做到了,临别时,我真挚的提醒陈书记,保重身体是你当前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