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新闻能抓住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现场”。近年来,面对“两微一端”、“新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体一直把记者在采访中现场感的凸显作为重点。但是,由于它对新闻现场和采访人员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难度也比较大,笔者认为电视记者要做好现场感这篇“文章”,必须懂得镜头前的采访技巧,掌握其中关窍。
现场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电视记者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沟通,进行“一对一”的传播,场面平易近人,使观众感到亲切可信。不仅如此,电视记者亲临现场,实地考察,面对着电视机旁的观众如实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娓娓道来,当众描述所发生的实际情况,产生原因以及此次事件的后果。所以不言而喻的,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吸引力,感染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由于电视记者与新闻现场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观众耳濡目染,于是现场记者的形象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信息。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现场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传播效能,一位电视记者,尤其是一位名记者所作的现场报道必将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电视现场报道引人入胜的亲临感,能使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确有其事的认同感,也能让观众产生出自己参与其中、参与其事的临场感、介入感。不仅如此,现场报道的标准环境是在新闻发生的实地现场,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向观众讲述,现场的特定环境,气氛甚至种种细微末节,除了电视画面显示出的内容以外,都可由电视记者亲自向观众作口头报道,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的眼前展开。
新闻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形式在新闻报道中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也向前方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物质条件上准备充足,对于记者本身职业素养,也需要有更高要求的标准。
记者在采访前一旦确定了电视新闻报道题材,完整的策划就成为关键,没有计划的现场报道生命力是不明显的,应该不是一个好的沟通效果。许多报道似乎平庸的单调,不能激发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这说明不是一个好的策划,说明这个现场报道,是一个混乱的局面。因此,使用独家视角做一个规划方案,其中包括新闻报道的背景、主题的想法、选择对象的角度、现场气氛把控、报道细节等。如果时间允许,制定细致的规划,这样可以避免现场报道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电视新闻报道的可见性和新闻性使内容更客观和更具可看性,现场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什么内容,或者我们正在经历的事件。那么,记者作为一名在现场事件中的重要一员,以何种方式探索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直接确定报道能不能吸引观众。在一些现场报道中,记者可以扮演主导者的身份,采用独特的方式或视角,将受众渴望了解的内容一一讲述。记者也可以根据发生的事件,亲身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可以使现场更具有冲击力,也更有真实性。
现场记者不仅需要有极高的新闻敏锐度,让新闻报道正中要害,还要口齿伶俐,报道的同时也要积极访问被采访者,这个过程是需要人和当事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说什么”是记者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根据事件发生时的背景、过程、现场情况和结果进行即时评论,不仅要说明白、说流利,引导观众去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它的内容不能从现场和事件本身脱离开去。这需要一个记者必须发现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线索,信息的捕捉能力快速整合能力,主动娴熟的镜头前表达和准确的语言能力。
不仅如此,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还要负责播报新闻的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组织串联整个节目内容,因此,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时,应该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把握新闻事件脉搏变化的节奏,让观众通过电视更全面、更迅速、更真实地理解新闻的整个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遇到突发性事件、事件重大转折或特别重要的新闻事实时,还要将报道与评论结合起来,做到边播边论、夹叙夹议。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