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现在的国家扶贫政策真是好,但脱贫不能只靠在家等着靠着,我虽然因病致贫,但我还是要带头行动,勤劳致富光荣,懒惰依赖可耻!”贫困户庞荫明坚定地说道。
像庞荫明一样,在政府引导下,鼓起生活信心,向贫困挑战的人还有许多。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文水县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利用产业扶贫激发贫困户的内在发展动力,强化自我“造血”功能,拓宽增收渠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近日,笔者了解到,文水县孝义镇上贤村庞荫明的脱贫,就是得益于政府的产业扶持。他患有反流性食管病,在因病致贫的情况下通过产业扶贫分别在2016年、2017年领取保底资金及分红4800元和4981元。“我是个农民,但由于自己生病,所以没法去种地,一直以来都想为捉襟见肘的家里做点什么,但是无奈自己没什么文化,因此家中经济情况一直不好。但幸运的是,帮扶干部根据我家的情况,为我量身定做了帮扶措施,在他们的积极引导下,我向亲朋好友筹借了资金,开展了肉鸡养殖,养殖出栏数量从2016年的1000只发展为2017年的2000只,养殖收入分别实现5000多元和8000多元,这可比过去翻了一番呢。而且我相信,只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庞荫明笑呵呵地说道。
文水县充分发挥全县29户国家、省、市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政府贴息+公司担保+合作社贷款+贫困户获利”的金融扶贫模式,安置贫困户进入扶贫贷款入股专业合作社,年底通过保底资金或分红获得稳定收益。同时,进一步撬动金融扶贫这一杠杆,引导贫困户通过有效利用产业脱贫保底资金及分红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小规模加工制作等创业活动,实现自我生产发展,脱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不等、不靠、不要,庞荫明的事迹还影响着文水县其他贫困户。西槽头乡闫家社村贫困户闫正庆也积极学习他的精神,利用自己长期从事豆腐制作的手艺,在政府的支持下购买了豆腐加工相关设备,办起了豆腐制作小作坊,从此以后,有了固定的家庭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 (武添鑫 韩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