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兴时
济困扶贫挥雨露,走村串户历山川。市人防办副主任郝忠亮,2016年10月起担任中阳县挂职县委副书记,他干扶贫,始终有一股使不完的“牛劲”。在担任中阳县委副书记以来,他用双脚走遍了中阳1433平方公里上100个行政村的300余个自然村,扶贫资料记满厚厚12个笔记本,掌握了贫困村现状、群众愿望等大量信息。他在百姓家中坐过的炕头,诠释着精准扶贫的生动内涵,用双脚走过的土地,丈量出脱贫攻坚的前进之路。
14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用脚步丈量出鱼水情深
今年55岁的郝忠亮,两鬓斑白,身材消瘦,精神却十分矍铄。郝忠亮说,如果不是精准扶贫,他肯定不会和中阳县结下不解之缘,如果不是因为到中阳县挂职县委副书记,也很难想象还有如此贫困的群众需要帮助。
虽然是挂职,但要在中阳见到郝忠亮不是件难事。郝忠亮来中阳只有三年时间,但随便到哪个乡镇上,大家都能说得上他长啥模样,啥时候又来过,为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郝忠亮总是说,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出台的各项政策都是非常精准、具体、明确的,构建的运行机制也都是科学客观的,所以精准扶贫,必须从解决贫困村、贫困户最迫切的需求开始。
为了确保中阳县扶贫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少走弯路,上任以来,郝忠亮立了个规矩:不先听干部汇报,不先在会上作指示,越偏僻的地方越去。全县37个贫困村,郝忠亮至少每个村都去过六七次。到村里都干啥?除了在村委走完、看完、问完,还要到贫困户家里坐坐,实际了解帮扶队员帮扶情况,各项帮扶措施精准及落实情况。
乡镇上的干部每每提到郝书记,无不讲到他两只脚最勤快,除了开会研究工作,很少待在办公室,平均每年200多天在乡下,村委就是他的指挥所,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办公桌。大家不知道这位郝书记啥时候会来,也不知道他从哪里下来,没法投机取巧,只能埋头把工作做实、做好。
郝忠亮总是说:“农民的问题在地里,我坐在办公室里,农民不会来找我说话办事。”武家庄镇枣坪村,是市人防办的结对帮扶村,郝忠亮挂职县委副书记之前,就是市人防办的扶贫工作队员。2015年至今,郝忠亮到过枣坪村60多次,每户贫困户的情况,郝忠亮都了然于胸。
90多岁的杨伟伟老人,由于年迈体衰,腿脚不便,一直未办理二代居民身份证,精准扶贫以来,很多政策老人无法享受。郝忠亮亲自到当地派出所,一个月时间就为老人亲手送上了新的身份证。郝忠亮说:“这么大年龄的老人,不管她还能活多久,哪怕只有一天,属于她该享受的惠民政策,一项都不能少!”三年来,诸如此类的事情郝忠亮前后办理了36户。
“人民群众的认可比什么荣誉都强,当好扶贫干部,就要从群众身边一件件小事办起,办到村民的心坎里,才能成为村民眼中的自家人。”郝忠亮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4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镌刻着他矢志不渝的笃定信念
四壁空空,家无什物。面容憔悴,目光怯弱。贫困,是这般情景。“改革开放四十年了,还有老百姓在肩挑背扛,苦啊!”每提起贫困群众的现状,郝忠亮一声叹息。
中阳县作为国定贫困县,也是吕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恶劣、基层设施落后,缺乏产业支撑,农民发展意愿不强,这都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彻底脱掉贫困的帽子,就必须动员更多的人,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帮助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刚来到中阳县这个“穷家”,郝忠亮心里就憋着一股劲,要帮助中阳的贫困百姓过上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在下乡督查的过程中,郝忠亮发现不少贫困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他常常听到村民抱怨:“我们没有企业,我们没人帮扶,永远都无法脱贫。”他深知要想脱贫,就要先拔除农民心里的穷根。“你拄个讨吃棍子,一辈子都是乞丐。下决心把这个讨吃棍扔掉,你才能脱了贫。” 每次到村里,他都会用最质朴的语言为村干部和贫困群众灌输一个观念:如果在灵魂深处与贫困绝不了缘,你就永远脱不了贫。如果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的施舍和帮助,你在行动中永远无法脱贫。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中阳,我常给乡镇、 村支两委党员干部、扶贫工作队员及相关职能部门讲‘三个责任’。即党委政府、支部村委的主体责任,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责任,职能部门的主管责任。”郝忠亮深知,吼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部作风的转变是群众信心的来源,把大家工作和致富的激情激发出来,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打动人。
暖泉镇是中阳县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天高皇帝远”是这里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因此人心涣散、群众上访闹事的情况屡见不鲜。2017年,郝忠亮将暖泉镇暖泉村作为自己的包联村。当时,该村仍有390户、1052人未脱贫。为凝聚起涣散的人心,激发村民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郝忠亮别出心裁地在暖泉镇举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19个代表队,近400余人从“庄稼汉”变身“运动员”,通过这次集体活动,不仅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更提振了全镇干部群众的信心。暖泉镇村干部及下乡工作队趁热打铁,集中整合产业扶贫资金,与中阳钢厂合作,建起了中阳县阳坡塔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贫困户有了稳定的脱贫项目。
14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蜿蜒着他用汗水铺就的致富路
45岁的刘风平,今年格外得春风得意。
用他的话说,正是因为有了郝书记的帮助,如今的日子才过得红红火火。两年前,在郝忠亮的帮助下,刘风平贷款买了农用四轮车跑起了运输,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不光一家老小脱了贫,两个孩子也都上了大专。今年,在郝忠亮的帮助下,刘风平在荣新煤矿找到了一份开车的营生,每月固定工资4500元,最令刘风平一家欢喜的是,土窑洞里住了几十年,在危房改造政策的扶助下,今年搬进了新楼房。
“没花一分钱,全是政府帮着办,这好日子说来就来了。”刘风平挺了挺腰杆儿。
挺起腰杆子的,当然不止刘风平一个人。在郝忠亮的带领下,武家庄、下枣林、枝柯、车鸣峪……贫困群众正奋力把一顶顶穷帽子甩在身后,挺身踏上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为了让贫困百姓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郝忠亮因地制宜地动员传统养殖户发展黄粉虫、蚯蚓养殖循环经济,同时远赴吉林省东宁市,考察黑木耳种植技术,目前已在贫困户中进行推广。在枝柯镇南大井村,成立了中和惠农养殖合作社,吸收全村50户养牛户用牛粪养蚯蚓,人均年收入达3600元。在枣坪村,几乎户户都参加到村里的养牛和黑木耳种植,产业收入每人每年1200元。
2018年8月8日,是一个值得载入中阳史册的大日子。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中阳与右玉、吉县一道在全省率先退出贫困县的行列。面对中阳的率先脱贫摘帽,郝忠亮感慨万千:唯有体验人民的疾苦,才知责任的分量;唯有扎根大地的沃土,才能增进人民情怀。而行百里者半九十,马不能歇,箭不能离,巩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准备因地制宜地帮助老百姓搞好乡村振兴,继续拓展产业扶贫的路径,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我相信,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就没有攻不克的堡垒,没有跨不过的障碍。”郝忠亮说:“两横一竖是‘干’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发挥优势、创新模式,因地制宜、久久为功,脱贫奔小康一定会成为永久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