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具有积极作用。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思想消极,缺乏责任感。随着竞争的加剧,农村金融环境的变化,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伴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逐渐开始显现。有的员工心态不够平和,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一些政策学习不够,从实用主义出发,断章取义,或是把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当真,有意无意地加以传播;有的员工表现出彷徨、消极、畏惧甚至悲观和逆反情绪,得过且过,对工作漠不关心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员工麻木不仁,既不关心联社的发展,也不关心自己的未来,平时吊儿郎当,不踏实工作,既影响了服务质量,又影响了整体形象。上述这些,尽管是个别现象,但不能小觑。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员工的思想脉搏,切实做好对他们的解惑释疑工作,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路径和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三大任务。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在服务实体经济,倾力支农支小,金融精准扶贫的同时,着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此,我们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金融风险防范的各个环节,促进全行业、全过程的自觉参与,从而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为助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责任。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防范金融风险免疫力。金融风险的发生,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金融从业人员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价值扭曲,道德失范,利己主义膨胀,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突出,导致道德风险,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时刻不能放松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不懈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员工,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营管理全过程。通过积极进行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大张旗鼓的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和遵纪守法观,全面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有效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和自律潜力,自觉增强免疫力。
2、完备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刚性约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基本满足了金融工作的需要。但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国金融立法,尤其是农村金融立法存在一定的滞后,农村信用社员工普遍存在对金融政策了解不够,对金融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农村金融机构在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和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对员工的法纪观念教育,依法强化金融监管和自律把控,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按照新的监管要求,不断加强市场乱象治理,逐步形成一个依法经营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行为、员工操作行为,靠法制力量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充分激发员工的金融风险责任感,增强全员防范风险的主观能动性。金融从业人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职责要求和责任行为仍存在一定的反差,部分员工金融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危机感,认为防范金融风险与己无关。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充分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其在思想上认识到金融风险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与所在金融业的发展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防范金融风险活动,只有这样,人人重视,从我做起,才能保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4、切实加强农信社内控机制建设,有效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内控是金融机构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实践证明,合规经营是基础,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关键。近年来,尽管农村信用社在依法管理、合规经营和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等方面有所改善,但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发展变化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内控体系建设不完备,缺乏主动风险意识,缺乏预警、识别、评价、监测与控制机制。因此,思想工作要适应金融业变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对全员合规经营和内控管理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备内控风险预警系统和控制系统,形成健全的风险监督机制和规范化、科学化监督体系,使员工做到“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从根本上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
(作者系交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