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吕梁山护工韩银莲

是护工培训让俺的生活起飞远航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我现在照顾的是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她由于肌肉萎缩,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需要专人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现在干了两个多月,老太太对我挺好的,过年也舍不得让我回去,我告诉她家里还有老公孩子,安顿一下,正月初十就回来才答应让我春节回家。我在这儿干得挺好的,刚刚我们又签了半年的合同。”12月23日,北京,气温—10℃——1℃。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位于海淀区校园一角的居住区一户人家内,韩银莲一边忙着为客户做晚饭,一边跟记者聊着。

今年47岁的韩银莲来自我市交口县桃红坡镇子巷村。面对记者的提问,她侃侃而谈,神态自若,完全没有初来乍到、未经世面时的羞涩与胆怯。很难想象,就在将近半年前,她还是一个只顾埋头做饭的家庭妇女。此前,由于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出去工作,全家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她的肩上,也让她在某单位食堂做了九年的饭,月工资从刚开始的七百元涨到后来的两千元左右,就是用这点微薄的收入,她不仅撑起了全家的一片天,还供养两个孩子读书上学。然而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成家成了全家面临的现实难题。“原来的收入根本生活不了,孩子们也越来越需要钱,我也已经40多岁了,再不出来工作,恐怕以后就出不来了。”韩银莲诚恳地说。

今年八月,听说有吕梁山护工经过培训后一批批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挣上了“大钱”,她主动找村干部询问村里是否也有指标。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顺利地进入吕梁远航学校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护理护工培训技能培训,并于10月13日,来到首都北京,成功实现了就业。跟以前干着差不多的活,经过技术培训,月工资一下子就涨到了四千元。这巨大的变化让她非常感慨,也坚定了她长期干下去的决心。

“原来做20多人的饭,累死累活还挣得不多,我觉得政府给咱搭的这个平台挺好,出来不但收入能增加,还能见见世面。”韩银莲对自己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不仅经常为吕梁山护工做宣传,还让在太原学酒店管理的儿子也来北京实习。“照顾一个人比原来轻松不少,挣的还更多,锻炼几年,收入还可能继续增加,还是外面好,如果可能,我想一直干下去!”韩银莲高兴地跟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