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村庄孕育现代企业,红色基因滋养社会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新使命,新时代有新担当。新时代下的民营企业主动承担起新时代的社会责任,体现新时代的社会良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始终践行“奉献社会不求所有,助力脱贫只图所为”的宗旨,不忘初心,充分履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中阳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民生谋发展
扶贫就业走在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中钢公司始终坚持把就业、创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之一,主动作为,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劳动技能、文化程度等实际,全力推进精准就业扶贫,激发了贫困群众劳动脱贫、光荣脱贫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就业扶贫之路。
近年来,中钢公司积极“筑巢引凤”,把引进科技型企业作为推动发展、助力脱贫的重要抓手,在市、县党委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定点扶贫工作规划(2016-2018年)》,综合企业的转型发展需求,中钢与北航校友企业——北京尚新融大电子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识,合作投资6000万元,上马年产2000吨金属磁粉、1500吨铁氧体及电抗器、电力电源设备项目,配套年产金属磁粉心及高端功率铁氧体3500吨,电抗器300万只,各种电力电源设备1.5-2万台套,共同开发金属磁粉芯制品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约3亿元人民币,同时还可安排全县300余贫困人口就业,使其拥有长期稳定增收的新途径。
该项目作为中钢的新兴产业,不仅是中钢实现转型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中阳县夯实经济基础的新动力。发展一业,就业一人,造福一家,中钢借力北航,用新产业打造扶贫新利器,走出一条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产教融合、企业转型、群众增收”的路子,确保扶贫工作能够持续、良性进行下去,助力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俗话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目前中钢近万名职工中,全县就业人口超过80%,尤其是阳坡塔村374名男劳力中就有260人在中钢就业,人均年收入5万元。“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让农村融入城镇化,让农业趋于产业化”,中钢这一条实业富民、实业扶贫的路径,让村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家门口工作,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塑造农村新风貌 构建和谐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中钢公司自创业以来,一直牢记“追求发展,告别落后,做强中钢,造福家乡”的创业宗旨,2005年以来先后投资15亿余元建成太高、钢城新村、阳坡塔、暖泉、尚家峪、北坡移民村等八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美厚实新中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阳坡塔村位于中阳县城以北7公里,说起以前的老村,沟深坡陡,路窄滩多,村民出沟进城全靠步行,如果遇到雨雪天更是寸步难行,可谓是“一沟两山四面坡、两焉一塔土石窝”,是中阳县典型“无水、无路、无粮”的“三无”村。后来,中钢公司结对帮扶阳坡塔村后,立足于发展新农村,从铺街盖楼,到修学校、造深井、建水厂、育核桃、修蔬菜大棚,各类园林景观、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使现如今的阳坡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村117户村民已经住上了小别墅,164户村民住进了单元楼,村民中40余名中钢职工住进了高层单元楼,安置率达83.6%,入住率达100%,全村13户贫困户全部住有所居。同时,中钢公司提供补贴,所有入住村民水、煤气费全部免费。
因村施策促增收 产业扶贫奔小康
暖泉镇是一个纯农业乡镇,小杂粮及土豆种植丰富,但未形成产业规模且销售困难,脱贫致富乏力。中钢公司在深入了解后,认为延伸农业产业链是帮扶其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中钢副总经理袁玉平会同暖泉镇党委书记多次商讨,认为暖泉小杂粮品种多,质量优,特别是土豆产量高,但是价值低,原因就是缺乏深加工,没有形成品牌,没有打入市场。于是外出内蒙古、黑龙江、陕西、河南等省市对土豆的深加工及相关设备进行了多方考察,研究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带资入企、产业扶贫”的思路,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一座年产1000吨水晶粉丝粉条产业扶贫项目,即可完全满足群众食用,还可以通过超市上架、区域代理等模式向市场提供绿色、风问独特的粉丝粉条。该项目以“3X+4145”模式,吸纳12个村委共1203户2964人的889.2万元资金,参与到这一产业扶贫项目中的贫困户,将从2017年至2020年连续4年每人每年分享1000元的发展红利。同时在2017年底,中钢公司为参与该项目的贫困人口按时发放了本年度的产业发展收益金共计2964000元。该项目预计可安排3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且年可消耗8000t-10000t土豆,带动贫困户1000余户2600余人年收入增加1000元。该生产线的建设,既解决了全县四镇二乡的贫困户种植小杂粮及土豆销售难的问题,也为全县脱贫奔小康提供了有益经验。届时将形成贫困户种植土豆—中钢包销深加工—每人每年分享收益金—投入再种植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核桃是金罗镇郝家畔、沟底村仅有的产业。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却因换优不及时、管护不到位,导致品种质量差、产品销售难而难以增收。为扎实推动精准脱贫工作,以绣花功夫提升贫困户劳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核桃种植业,提高核桃种植效益,帮扶单位中钢公司在了解到群众的难题后,几番深入调研,展开难题攻关。同时结合实际,划拨专项资金近百万元,在村中逐步推广使用核桃丰产管理、高接换优、防冻抗旱、喷施富硒液肥增产增效以及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技术,使核桃产量提高10—30%,核桃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有力地鼓舞了核桃种植户的种植信心,为贫困户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海拔较高,气温偏低的车鸣峪村,贫困人口众多导致脱贫困难较大。中钢公司在深入考察后,决定出资为该村委的贫困户每人帮扶300元,让每个贫困家庭参与该村的食用菌产业和车鸣峪乡党委、政府主导实施的光伏产业发展,“农光互补”模式将光伏电站规划建成光伏大棚,棚顶发电,棚内发展香菇种植,项目综合带动效益进一步提高,该项目于2017年5月正式运行,预计车鸣峪村年收益10万元,其中7万元分配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3万元为村集体公益金和电站运行费用,从而实现贫困户脱贫、村集体经济破零的目标。
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中钢公司正是要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着力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推动其尽快激活内生动力,实现脱贫致富。
“奉献社会不求所有,助力脱贫只图所为。”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新任务,中钢坚定富民强县永远在路上的责任感、使命感,严格按照“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的要求,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与全县人民携手奋进,积极投身到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伟大事业中,为消除贫困和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