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积淀形成的一系列优秀传统的理性升华,是我们攻坚克难、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是衔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精神脐带。红色基因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西柏坡、古田、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多次对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发表了重要论述,强调要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7年6月21日,习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强调指出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新的高度定位了吕梁精神,把对吕梁精神的认识和弘扬提升到了新境界、新水平。
吕梁学院创办在吕梁、植根于这块红色的土地,红色基因天然地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孕育形成了吕梁学院特有的精神属性,其基本特质就是担当兴校育人使命的历史自觉,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传承吕梁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服务吕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自觉。这是吕梁学院的精神根基和力量源泉,也是吕梁学院继续前进的“初心”所在。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打造标志性成果为目标,以彰显社会责任、为民情怀为动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吕梁红色基因的挖掘、研究和传承工作。
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用红色基因激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用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切实用红色基因凝聚力量,推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兴校育人的伟大使命。
一、开展红色教育,培养有信念有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吕梁学院创办于1978年。建校40年来,扎根吕梁、服务老区,与380万吕梁人民一起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一代又一代吕院人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兴校育人的伟大实践中,为山西、特别是吕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今天,我们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就是我们这一代吕院人新的长征路。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更加需要我们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自觉传承吕梁精神、自觉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更好地践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是重视红色基因的研究挖掘。红色基因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的鲜活素材,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一方面利用红色基因开展教育教学,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吕梁、热爱祖国的情怀,有效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认同;另一方面研究挖掘红色基因,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是着力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利用吕梁红色基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我校思政课实践改革的亮点和特色。我们充分利用吕梁丰厚的红色资源,不断探索和改进思想政治课程。利用红色基因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薛金莲教授论文《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的运用》收录于2018年《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年度发展报告(2017)》中。
三是充分利用自媒体传播红色基因。学校创建了“传播与思考”“常见晋绥”“思政115”等24个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师生传承吕梁红色基因的主要阵地。依托暑期“三下乡”社会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宣讲红色故事,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学生社团多次去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当志愿解说员。
四是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多学科融合学科群。我们结合山西三大旅游板块战略,整合学校资源,成功申报了山西高等学校“红色文化旅游多学科融合学科群”建设,致力于为政府文化旅游等部门和旅游机构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为政府机构和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和论证性报告,提升学校在吕梁经济社会发展中参与度和贡献力。
二、传承红色基因,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研究高地
我们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职能,在吕梁红色基因挖掘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申报省校级课题10余项,主要有“吕梁红色文化开发与利用研究”“晋绥边区干部教育资料整理与研究”“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吕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山西档案》《新闻春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如《抗战视野下山西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影响探析》《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作为新闻文化对象的晋绥<抗战日报>视域中的晋西北妇女动员》《晋西北根据地的黑板报探析—以<抗战日报>为视角》等,研究内容既有宏观层面晋绥根据地各方面建设、中观层面晋绥劳模群体、军工建设、妇幼教育等,也有微观层面,不被重视的话题都进入研究视野;编印的《吕梁红色记忆》系列读本第一辑,《开国将帅在吕梁》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吕梁红色基因资料。尤其是晋绥日报研究团队编写的目录索引、社论专辑、专题研究等成果,在3月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全国新闻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为进一步与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研究吕梁红色文化,弘扬吕梁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弘扬吕梁精神,加快特色鲜明、服务有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突显立德树人、特色发展的新趋势。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从省内情况看,我省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性高校的发展方向。各兄弟院校都在致力于突显自身优势,激发释放潜能,谋求错位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和占据有利地位。
我们要从国家战略决策、区域发展需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规律和学校实际出发,坚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把面向基层、服务地方作为价值追求,把内涵发展、
特色发展作为工作主线,把依法治校、深化改革作为根本保障,按照特色鲜明、服务有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加快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重点突破,夯实办学基础。从现在到2020年,到建党100 年之际,要认真实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主动寻找差距、补齐短板、蓄势聚能、厚植基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夯实内涵建设基石,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步,集中发力,提升综合优势。从2021 年到2030年,学校创建50 周年之际,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群,形成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初步建成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第三步,全面提升,实现整体一流。从2031 年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 年、学校创建70 周年之际,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人才质量、国际交流水平步入同类院校前列,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有信心与吕梁人民一道,不断深化省市共建吕梁学院协议,强化深度合作举措,把论文写在吕梁大地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中秉承红色基因,弘扬吕梁精神,为吕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