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乡村振兴

挎包的故事

□ 徐龙

方山县北武当镇的机关干部下乡时,摩托车和自行车上总是挂着一个小挎包。过去,干部下乡一进村,村民们一见干部摘下挎包,一个比一个躲得快,藏得快。如今,干部带着挎包来到村里,村民们呼啦啦就围上一大片,争着抢着拉干部到家里谈谈。小小挎包为啥使群众变化这么大?原来挎包里装的东西不一样啦。

以前机关干部到村里工作,挎包里装的是催种催收的进度表,缴粮缴款的通知书,各种各样的罚款单……村民们一见这挎包,就知道没好事,乡亲们明着不敢说什么,私下里却说这挎包是“要钱包”“要粮包”“黑心包”。小小挎包,像一堵高墙,隔绝了党群关系、干部关系。群众说:啥时候俺镇干部下乡不带挎包就行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特别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村民们对镇干部的挎包提了意见。镇干部认识到,再也不能干那些向农民索取的多、给予农民少的事情了。于是,干部挎包里的东西换成了民情记事本、精准扶贫和致富信息,农业科技资料、农村政策和法律知识等。从此,干部们走到哪个村,进入哪个户,群众有什么意见和要求,都一一记在本子上,能够解决的问题当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反映给镇党委。同时,干部们还主动帮助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主动向农民介绍农产品市场信息,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朋友办实事,办好事,脱贫致富。

如今,北武当镇的群众都喜欢上了干部的挎包,说它是听取群众建议呼声的“民情包”,精准脱贫、治穷致富的“百宝包”,解惑释疑的“明白包”,亲切称赞挎包里装的是党的干部的殷殷公仆情,拳拳爱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