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文水

书写春天的故事

□ 王丽红

孟友亮,字昭谅,号孺子牛,1937年出生于书香门第,教育世家。1961年师专毕业后,一直任教于文水中学,为祖国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桃李满天下。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荣获金质奖章。曾任县政协委员、山西吕梁地区教师晋升中学高级、中级职称评委,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老年书画协会、山西诗词学会、山西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文水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文水诗词学会理事,文水中学关工委副主任。事迹被《中国专家大辞典》、省《学海名师汇编》、《山西省教育志》、《文水县志》、《文水县文化名人集》、《文水县教育志》等典籍入编。

孟友亮是文水中学退休老教师,他出生于教育世家,自幼爱好诗书画,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文水中学读书时当了三年的义务图书管理员,饱读诗书的同时,有了自己的理想——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当一名诗人或作家。追梦的路上,孟友亮饱经辛酸,尽管他高考成绩优异,却由于成分高——错划为“地主”, 不能越过“政审”这道坎,使他上大学的美梦成了泡影。1961年孟友亮晋中师专毕业后,分配到母校文水中学当教师,从此与三尺讲台相伴,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五十年。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政策,当时孟友亮在孝义公社高中任教导处负责人,代语文兼班主任。1979年他所代的班级,在全县13个“公社高中”中被评为第一名,孟友亮被评为吕梁地区双先会议“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先进工作者”。由于教学水平突出,他被调回文水中学, 1981年高考,他所代的高47班成绩优异,位列全县、全地区第一名,以后所代班高考都名列前茅,所代的语文高考成绩均超过省及格率。

1983年暑假期间,那是孟老师最高兴的日子,他被授予“全国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不久,他还收到了一枚沉甸甸的“全国优秀班主任”的金质奖章。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文水县委、县政府授予孟友亮一家“教育世家”称号。“天道酬勤”,多年以来的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五十多年来,孟友亮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他所教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们身上。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学生来说,班主任就是“家长”,要全面地管,只要学生在校,从早到晚全天管。每天,刚打起床铃,他就已经站在了学生宿舍门口,等待学生起床,看谁按时起床,动作迅速;晚上熄灯铃后,他还要逐宿舍检查,看学生们是否全睡下了,只要有学生病了,不分昼夜,孟老师就立马跑去请校医;如果学生病重,不能回家,他就从自己家里把“病号饭”提来;如果是星期天,患病的学生回不了家,他就把学生扶到自己家,叫他和自己的儿女住在一起,开学再送他到学校上课。为了能让学生继续学习,他掏腰包给贫困生买饭票,交学费……节假日,孟友亮放弃休息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登门家访,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全面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家长共同把学生教育好。问他累不累,苦不苦,他笑着说:“只要学生高兴,家长满意,我就心满意足。”

“打铁还需自身硬”,孟老师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绝、清澈见底的泉水。”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托北京的亲戚买回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中文系教材,在教学之余,进行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严师出高徒。”“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孟友亮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事,自己首先要提前做好。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旷课,自己就首先做到。孟友亮患有坐骨神经痛,特别是遇天气变化,就疼痛难忍,但他始终坚持早到校,迟回家,从未误过学生一节课;要求学生讲卫生,自己便经常同学生一起清扫教室、宿舍、卫生区;要求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自己首先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上。孟老师有他的教育“三字经”即“德、教、导”。他说,教育学生,首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怎样的人,他从德育入手,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关心备至;二是把自己的课教好,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三是把学生辅导好,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教育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孟友亮正是凭着他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态度和优秀的教学教育技能练就了这种“工匠精神”,成为全国教师学习的榜样。

改革开放为孟老师带来了教育的春天,也为他赢得了人生的春天。80年代初,文水县政协成立,孟友亮光荣地当选为政协委员,有了为人民参政议政的机会。这使他在教育工作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说,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一个政协委员应有的作用。1984年,孟友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从读书到教书几十年的入党心愿。谈及这段往事,孟老师激动落泪,他说:“是党培养了我,感谢党对我人生的关怀。”正是这份对党的感恩,成为他不断追求,不断前进的动力,支撑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奋发拼搏,成就着为祖国育人的志向。

1995年,孟友亮以一名普通中学教师的身份退休。但他仍然“退而不休”,一直做着一名教育工匠应该做的事——受邀为各校中小学生做学习专题讲座;闲暇之余,在老年大学讲课,为老年人讲文学和书法,这一干又是二十余年。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新时代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创新、精益求精、干事认真、讲究奉献、敢于迎接挑战的工匠精神。50多年来,孟老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心系教育、情注学生,退而不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他不愧为“教育工匠”的楷模!

2018年,孟老师已经81岁高龄了,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活跃在文水的教坛和文坛,他要将自己的余热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