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涛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点,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就业稳定,低保提高,医保完善,居民收入增加……全市广大群众分享到了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破浪前行,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又一幅温暖的民生图景体现在百姓口碑中。
看病不贵 百姓实惠
深化医改,是破解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考题。去年以来,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李正印先后5次听取医改工作汇报,指示“吕梁医改工作要走在全省前列,创新吕梁医改模式”。市长王立伟担任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强调“吕梁医改要扎扎实实推进,一定要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红利”。
2017年以来,我市直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作为深化医改的抓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组建县级医疗集团,盘活县乡存量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着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有效破解医疗资源供需矛盾,逐步探索出一条富有“吕梁特色”的医改道路。
全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县乡一体、优化整合县域医疗资源、解决群众在家门口看的上病的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顺利推进,13个县(市、区)全部实行了县乡一体化改革,到2018年7月,各县(市、区)巡回医疗下派到乡、村的专家达1871人次;巡回医疗诊疗服务46383人次;全市基层医疗服务量提升28.40%,县域就诊率达到73%;患者负担持续减轻,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下降了2.4%、住院次均费用平均下降了2%。
王巧英夫妇都患有脑血管病,丈夫瘫痪在床,全年光买药一项开支就得6000多元,一年的收入基本上都用来看病吃药,买一袋面都觉得紧张,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
开展健康扶贫以来,乡镇卫生院医生与她家签订了家庭全科医生服务协议,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王巧英说:“现在买药便宜多了,以前一瓶11块钱的药,如今才8毛钱,党的政策好,报销比例多,特别高兴。”
王巧英所夸赞的政策就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双签约”政策。签约服务是得民心、接地气的一项有力举措,签约服务工作的实施,让老百姓少花钱,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应签人数662579人,已签655198人,签约率98.89%。全市因病致贫返贫“双签约”应签户数49962户,应签人数84075人,已签户数49962户,已签人数84075人,签约率100%。
定点医院,“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这是我市健康扶贫打出的一套组合拳。目前,全市87家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实行“一站式”结算系统,全面推行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模式,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措施实行“一站式”信息对接和及时结算,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医疗费用。
2018年度,全市共有624981人次贫困人口(含已脱贫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占全部城乡居民参保人员的20.2%,贫困人口参保率100%。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市共有80814人次贫困人口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一站式结算报销,医疗总费用4.876亿元,报销4.103亿元,报销比例84.15%。全市共有87042人次贫困人口享受35种慢性病医保目录内医疗费用报销,医疗总费用4766万元,报销4310万元,报销比例90.4%,其中合规费用报销比例100%。
为了保证群众及时报销,我市积极开发建设吕梁市医疗保险“村医微信服务终端”,及时为群众提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门诊报销结算服务。加快有条件村卫生室配备刷卡报销设备进度,做到了小病报销不出村。
就业稳定 收入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持续扩大城乡就业规模。
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就业与收入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全力深化就业创业,持续完善政策体系,降低准入门槛,加强激励扶持,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和新兴业态,增加就业岗位。
人社部门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决策部署,将其作为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撑,印发《吕梁市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吕梁市2018年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工作方案》,相继召开7次推进会、开展1次现场观摩、组织4轮专项督查、印发8份配套文件,全面统筹、跟踪指导、有序推进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加强培训的组织实施,公开招标74个培训机构,扩大品牌强化57个重点工种培训,实行培训人员实名制管理,采取“点单”“订单”“定向”等方式,满足不同群体培训需求,构建“一县一品牌、县县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截至2018年10月底,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已培训59924人,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48958人、城镇失业人员10966人,整体就业1976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84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063人。培训人员中,吕梁山技工48537人、贫困劳动力11705人、高校毕业生2238人。
2018年,人社部门多次组建考察团外出学习、开辟市场,组织县市区建设“扶贫车间”,多渠道开发公共就业岗位,集中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市县两级人社部门还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就业援助月”“新春招聘会”“春风送岗位”“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人才招聘进校园”等活动。2018年通过实施春风行动、金秋行动等十项工程,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平台,累计提供岗位2.3万余个,达成意向1.4万余人,就业8000余人。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校园招聘会、日常招聘等系列活动,开发大学生就业见习岗位,架起需求桥梁,累计提供岗位1.3万余个,达成意向7000余人,就业3000余人。
除了充分保障就业,我市根据中央、省、市相关政策,通过提高乡镇工作人员的工作补贴标准、提高离退休人员工资标准、调整公职人员取暖补贴、调整福利费标准、发放目标责任制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全方位、多途径提高了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养老保障 情牵百姓
养老保障,关系民生,情牵百姓。近年来,我市着眼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改革,社会保障更加普惠于民。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和退休待遇发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管理服务工作有序推进。
在养老保险参保工作中,我市对缴费困难群体积极救助,全力做好缴费困难群体的信息核对和录入工作,全额代缴贫困人口最低参保费。市县两级政府为贫困人口代缴最低100元/人/年档次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市财政按30%(30元)负担,共投入费用1025.244万元,县财政按70%(70元)负担,共投入费用2392.236万元。该项举措有效确保贫困县16周岁以上符合参保缴费条件的贫困人口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89.61万人,贫困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5个拟脱贫摘帽县中,岚县达到98.9%、方山县97.85%、离石区95.3%、交口县99.96%、交城县为98%。贫困县16周岁以上符合参保缴费条件的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5个拟脱贫摘帽县中,岚县、离石区、交城县、交口县均达100%,方山县为99.02%。
人社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23元/人/月(中央18元/人/月、省5元/人/月)政策。标准提高后,13县(市、区)全部突破100元/人/月,最高143元/月(中阳县),最低108元/月(离石区、方山县、兴县、临县、石楼县、汾阳市、文水县),柳林县138元/月,岚县、交口县118元/月,交城县113元/月,孝义市123元/月。人社部门主动与扶贫部门进行数据对接、比对,及时申请、拨付资金,确保了农村60周岁以上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足额领取到养老金。目前,全市贫困村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领取养老金率达100%。
此外,我市还实施了“互联网+农保”工程。升级研发“吕梁城乡养老”微信公众平台,加载“缴费档次变更”功能,为参保缴费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修改、变更档次、缴纳费用提供方便快捷的平台。
民生工作优先推动、民生资金优先安排、民生问题优先解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