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式扶贫、输血式扶贫、移民搬迁式扶贫、就业式扶贫……无论哪种扶贫方式,根本还在于贫困群众本身的脱贫意志与脱贫能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在“精准”和“绣花”上下功夫,离不开每一个贫困群众的发力,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与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本领的相呼应,通过扶志、扶智阻止贫困代代传播,实现彻底脱贫。
多年来,贫困积贫积弱的现状不仅让青壮劳动力外流,也让一些的村级组织流于形式,软弱涣散,丧失了“战斗堡垒”的作用,贫困村发展产业无门路,村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没想法,落入了“消极度日,靠天吃饭”的循环圈,贫困户提不起精神,一味“等、靠、要”,使弱者越弱,贫根深扎。由此,应从基层组织扶起,扶起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的班子,或者引能人进村,或者扶起有想法的农村党员,立足于贫困村实际,放开脱贫视野,做好上下联运,打开尘封的山门与心门,打通与精彩外界对话通道,走出去请进来,寻找到凝聚村民、发展产业的新路子;要从思想上扶、精神上扶,破除“认命”的思想,“晒太阳”的行为,以政策、资金等为支点,扶起一群敢闯敢拼、不畏艰苦、辛勤努力、勤劳致富的脱贫先锋、致富模范,打开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以一小部分人不甘贫困的心气激励大部分人改变现实的心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带头富、带领富,争先恐后脱贫摘帽、致富奔小康。
在激起贫困户精气神的同时,还要让贫困户学会智富的本领,才能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把握对产业培育的主动权,对进入市场的话语权。因此,在职业教育、农业推广、信息交流等基础性技能之外,要“一村一策”,甚至“一户一策”,在科学技术的扶持上,提高对当地产业的现代化之路认识,从核心技术培训学习到市场经营驾驭,到算好增产增收明白帐,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去影响、引导、塑造。要以社会化的合力为载体,发展较高级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不仅走出“抢团闯市场”的路子,也提供专业化、高效化的农业服务,顺应“互联网+”新形势,打造一大批有眼光、懂技术、会经营、能筹谋的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农民认实理、看实情,只有把身边的致富典型、模范树起来,才会祛除大多数人想要改变却又怕担风险的犹疑,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跟上来,才会改变贫困村“孔雀东南飞”的困境。让希望润泽贫瘠的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吸引越来越多的“孔雀”自愿飞回农村、飞回家乡,让农村有生机、有生气、有持续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底气。让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咬定目标不放松,为尽快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生活更好、农村更美、农业更强而出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