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精准脱贫专刊

产业扶贫的引路人

——记临县农委主任张文全

□ 实习记者 王卫斌 通讯员 苗绿洲

“牵牛要牵牛鼻子。”精准扶贫必须紧紧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抓好各种模式的产业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拓宽贫困群众增收的来源和渠道,脱贫攻坚才能取得实效。

临县农委主任张文全就是临县贫困群众眼中的一位产业扶贫的引路人。作为农业战线的干部,为了群众的增收脱贫,他夙夜在公,工作夜以继日,风里来雨里去,红彤彤的高粱地有他的斑斑足迹,绿茵茵的土豆田洒下了他艰辛的汗水,他用自己的心血与智慧,在科技兴农和产业扶贫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乐章。

红高粱成为“摇钱树”

谷贱伤农,近几年玉米价格的走低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脱贫。张文全调研后决定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生产市场前景较好的红高粱。张文全在雷家碛乡王家坪村调研召开了红高粱种植现场会,面对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的提问,他不厌其烦地向渴望多产增收的农民群众进行耐心的解释。亲切的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通过对每项农作物传统种植的比对分析,大家一致认为,红高粱耐瘠薄、耐干旱,长势好,有增收潜力,是适合本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农作物。张文全在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最后决定按“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农户”产销一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由临县农委免费配备种子、化肥,鼓足了农民种植高粱的干劲,大家决定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7年,由雷家碛、城庄、安业三个乡先行先试,种植红高粱试验田10000亩,2018年雷家碛乡王家坪村农民刘庆荣种植红高粱120多亩,收入10万元以上。

为了避免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的悲剧重演,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张文全四处奔波寻求红高粱的销路。一次,他与汾酒集团对接商谈时,恰好身染风寒,严重感冒。但为了把握难得的时机,他拒绝了家人催促去医院输液的关爱,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带病坚持谈判,使对方深受感动,最终以合理的价位给红高粱找到了“婆家”——为汾酒集团提供酿酒原料。功夫不负苦心人,张文全的引导、鼓励和帮助,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信心,临县许多贫困群众开始试验种植优质高粱。据2017年雷家碛、城庄、安业三个乡的抽样试验种植结果显示,红高粱每亩能收1500多斤,依签约订单每斤不低于1元的回收价计算,比种植玉米每亩多收450元左右。尝到甜头的农民增加了种植高粱的积极性,张文全带领农委干部因势利导,推动了2018年临县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质红高粱,惠及全县贫困人口达87%,成熟饱满的红高粱像颗颗红珍珠,一车接着一车,源源不断地运往汾酒集团。2018年,雷家碛乡红高粱的种面积达到10000多亩,增收1400多万元,带动了3700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增收的农民喜笑颜开,张文全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优质土豆变身“金豆豆”

“薯片片能救下命”这句俗语至今在临县老年人中耳熟能详,说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最困难时期,薯片成为临县人度过困难时期的保命食物。用土豆加工的粉条、粉片、粉皮是临县的土特产,该系列产品以质优价廉的方式远销京津沪等大城市。但长期以来,土豆因为质量不优只能成为当地人的粗茶便饭,“老土”的特点导致其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市场价格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张文全陪同省科技人员多次实地调研,了解到临县地处黄河岸畔,雨热同期,土壤结构疏松,昼夜温差较大,是土豆、红薯块茎植物生长的理想地域,如果引进优质品种,采用科技种植,经过加工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成为高档宴席的“常客”,身价上涨,可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张文全经过反复调研和思考,决定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作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他积极引导农民改造提升农产品质量,向上下游延伸发展产业链,引进优质土豆品种“晋薯7号”,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力打造生态农业知名品牌,增强产业扶贫的支撑力。

张文全等人的艰辛努力,推动临县土豆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进行了商标注册申报,实施了订单农业,以“互联网+产地直销”的模式,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有效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白文镇铁芦沟村张爱喜种植45亩改良土豆试验田,引进新品种晋薯7号、晋薯16号,平均亩产2000——2500公斤,总产量达约10万公斤。临县农民几乎家家种土豆,多的达百亩左右,平均亩产约2000斤,按市场价0.8元计算,每亩收入1600多元,如加工成粉条销售,每亩收入2400多元。昔日的土豆已经成为今天的“金豆豆”,发展绿色土豆产业成为临县农民增收脱贫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多元产业拓宽致富路

俗话说“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为了避免大规模的产业单一化而造成供给过剩、销售困难和价格下跌,降低和减少重复投资造成的风险,张文全引导农民多辟财源,广开财路,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小杂粮等多样化特色富民产业,拓展增收渠道。他不辞辛劳对临县大部分村庄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立足每个村的资源实际,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红枣、核桃、蜂蜜、鸡蛋等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手工业,多元富民产业拓宽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城庄村农民刘贵喜说:“我和老伴身体都不好,经常吃药,自从加入我村合作社搞‘蔬菜和食用菌’种植后,除了正常收入还有分红,收益多了,现已换了新房,这日子越过越好了,这都是好政策带来的。”刘贵喜本人由原来的贫困户变成了致富户,每提到扶贫的话题就喜不自禁,对张文全等人的帮助念念不忘。

张文全指导群众最大程度地利用荒芜的土地资源科学种植,向北背阳地种植中草药柴胡,向南阳地应种喜光好阳的芝麻等油料,组织开展了优惠政策结队帮扶、科技培训和田间定点指导等扶贫工作,科学耐心的指导进一步点燃了群众脱贫增收的希望。现在临县行政村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主体”的特色产业发展和长效增收机制,直接或间接覆盖了所有贫困户,驱动着脱贫攻坚奋力前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作为一名农业战线的干部,张文全心里时刻想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为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殚精竭虑,是有益于人民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