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把“生态吕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七论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本报评论员

环境就是民生,山青水秀就是美丽,天蓝地绿也是幸福。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生态吕梁’。”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上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崛起步伐,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动员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迎难而上,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市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把“生态吕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实施“大生态”战略举措,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扎实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

去年以来,我市聚焦绿色发展,强化环保倒逼,不断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投资近百亿元实施140个生态环保项目,三年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市区优良天数全省排名第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吕梁成为全省生态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区域。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吕梁发展的主旋律。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结构性污染治理任务仍然艰巨,以平川四县为重点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问题还比较突出,发展中积累形成的一些环境风险隐患和生态治理难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所以,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坡过坎,以更大的力度去克服和破解,把生态环境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真正补起来。

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责任所系、发展所需、问题所迫、民心所向,进一步深化思想武装、提高政治站位,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和丰富内涵,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决摒弃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决不允许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再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其根本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要树立绿色发展大旗,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坚决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优化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型、环保型产业,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产业“双赢”。

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要打几场标志性重大战役,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持续保持铁腕治污的决心和定力不动摇,持续开展环保督察问题“回头看”,坚持“一县一策”“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综合治、精准治、依法治,以吕梁市区及平川4县(市)区域“两区”为重点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三河”为重点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以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为重点统筹打好净土保卫战和以河流生态修复为重点扎实抓好生态修复治理,紧抓重点任务,切实精准发力,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好。

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要做到综合施策。要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重点任务进行动态跟踪和协调推进,破解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难题。要在强化考核督查的同时,实施最严格的追责问责,做到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各级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推动“生态吕梁”建设的强大合力。

成功缘于实干。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勇于担当、奋发进取,以更加负责的精神,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举措,努力让吕梁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