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县域·孝义

四十年工业经济的“蝶变”

□ 文/张丽妍 图/赵泉 武斌

铝系新材料产业园区

2X35千瓦低热值发电项目

90年代发电厂

260万吨焦化基地

2000年小机焦

年产15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煤矿

90年代小煤矿

年产300万吨氧化铝生产线

90年代倒烟炉

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

【编者按】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占国土面积万分之一的孝义,也开始了自己的艰辛跋涉。

千年古县姗姗去,一代新市阔步来。改革开放40年,是孝义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抓改革、砥砺奋进促发展的40年;是经济社会从“结构转轨、规模扩张、统筹发展”的创业阶段,到“吕梁领先、三晋一流、全国百强”跨越发展的40年;是全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40年。本报将开启时光隧道,一起见证孝义改革开放40年光阴的故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潮席卷全国,孝义也及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各项经济改革措施。40年改革开放,孝义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改革开放,孝义市委、市政府坚持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依托丰富的煤铝资源,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焦化等能源工业为主导,材料与化学工业,消费品工业等非煤工业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这既是该市经济发展勇于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善于改革创新的生动诠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铸辉煌。

走过不平凡的历程

翻开孝义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极具时代特色的名词用语依次呈现:个体户、万元户,社办企业、队办企业、乡镇企业,土焦炉、焦化厂、现代煤化工,股份制、园区经济、开发区时代,透过这一个个逐年变化的“热词”,可以清晰感受到孝义经济在探索中成长的足迹。

1978-1992年。在国家“开放、搞活”一系列方针指引下,孝义迎来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煤炭生产,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小煤矿、土炼焦等纷纷上马,从规模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几家私营煤矿、纺织工业企业,经过大规模的工业基础建设,形成了以煤电、铝材、冶炼、食品、塑料制品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30多个行业、100多种产品的工业生产体系。

1992-1998年。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针指引下,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市之基,加快推进工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大批工业实行了改组、联营、拍卖、破产、租赁、承包,依托丰富的煤铝资源优势,大批集体私营洗煤焦化企业纷纷上马,煤焦产业很快成为全市的主导产业。

1998-2008年。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全市上下“大上项目、上大项目”,重点培育煤焦化、煤电铝、煤铁钢三大产业链条,形成了采掘、冶炼、化工、建材、电力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

2008年以后,孝义市在全省率先启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两大战略,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转型的第一抓手,一大批转型骨干项目开工建设并投产,初步实现由“一煤独大”的单一工业型城市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转变。

在立足资源型经济实际基础上,按照规模化、一体化、基地化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科学确立了发展铝系产业、煤焦化产业两大核心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新兴科技产业三大新兴战略产业,形成了“2+3”产业新布局,工业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实现了发展的“蝶变”

工业结构不断完善

2003年,孝义大手笔、大力度规划创立孝义经济开发区,2006年经国家五部委联合批准成立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全省4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之一。2017年8月,山西省政府批复,同意孝义经济开发区扩区,扩区后的规划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并向国家级开发区迈进,开启了“开发区经济”时代,构建起了高质量的现代经济体系。

煤焦化产业向现代煤化工转型。以鹏飞甲醇联产LNG项目为代表,在焦炉煤气制甲醇、煤焦油深加工、粗苯精制及深加工三大链条上延伸发展,先进产能占比不断提高。

铝工业从无到有。形成了“两大四小”企业为支撑,以“专、精、特、深”为方向,积极探索“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路径,氧化铝产能达到1050万吨,占到全国总产能的七分之一,是以县域为单位的全国最大产地。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重点发展功能食品、药品同源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品280余种。以新希望六和、一果核桃加工等企业为带动,孝义正向建成全省门类最多、规模最大、企业最强、前景最广、效益最好的农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县迈进。

新兴科技产业项目风生水起。高新科技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等,正在建设物联网科技研发应运、移动能源、超高模量炭纤维、薄膜发电等项目。现有一个省级众创空间。

科技文化产业园区。依托三所高等学院和六个“双创”基地,重点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等高端服务产业,着力引进具有国内顶尖水平的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加快产学研融合发展,现有在校学生近万人。

历经10余年的发展,开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水平不断提升,初步构建成了“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目前,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197户,高等院校3所。开发区经济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均已过半,已经成为引领、带动孝义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40年来,随着孝义市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张。原煤产能由1978年的百万吨扩大到千万吨,焦炭产能由不足百万吨扩大到千万吨。2017年,原煤产量1877万吨,是1978年的16.5倍,年均增长7.45%;焦炭产量767.7万吨,是1978年的43.95倍,年均增长10.19%。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16亿元,是1978年的1641.35倍,年均增长20.90%。其中,利润总额25.99亿元,是1978年的1150.12倍,年均增长19.81%。

改革开放40年,孝义工业经济的发展成绩令人振奋。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大为我们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将继续专注发展定力,坚持绿色发展,必将推动孝义工业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