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时事·广告

金融扶贫的“吕梁模式”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实习记者 梁英杰

一条条马路进村到户,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欣欣向荣……如今在吕梁多个贫困县走访,随处可见到这样的喜人场景。

对于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的吕梁来说,扶贫攻坚,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的指示精神,使金融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支撑,2018年,全市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97.1亿元,累计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60.52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24.98亿元,个人及产业带动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9.17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3.62亿元,通过“政府增信、银行增贷、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风险补偿产业扶贫贷款,金融扶贫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力度,走出了金融扶贫的“吕梁模式”。

金融聚力

“吕梁模式”迸发出新活力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众所周知,要想实现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发展产业是关键。而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政策性银行支持力度有限的矛盾,使得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瓶颈。为促进企业发展,进而带动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2017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吕梁市分行针对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政策性银行支持力度有限的矛盾,探索出政府设立风险补偿资金进行增信,农发行独立办贷,有效解决了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题,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形成了金融扶贫“吕梁模式”。

具体做法是:开设办贷绿色通道。针对常规办贷流程操作中贷款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不高的问题,农发行吕梁市分行建立办贷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和企业在准入、评级、授信、调查等环节直接由市分行统一负责,极大地缩短了办贷时间,提高了办贷效率。扩大支持范围。不仅将贷款对象由原来的两大类增加为三大类(增加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还降低了准入门槛,提高企业贷款额度控制标准,调整借款人财务指标条件等。出台优惠政策。出台《落实吕梁模式贷款扶贫成效实施方案》,确立“三优先”原则,优先选择临县、兴县、石楼3个深度贫困县企业,优先支持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的贷款主体,优先扶持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加大办贷力度。组建贷款调查中心,集中优势力量办贷,统筹前后台信贷、人力资源向“吕梁模式”办贷倾斜。落实推广建议。办贷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企业应抵尽抵不需第三方担保、可办理信用贷款、贷款在1-2年内循环使用、吕梁分行自主审批贷款1000万元等方面,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制度。

2018年12月12日,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李正印就金融扶贫“吕梁模式”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加大改革力度,支持金融创新,形成工作合力,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扶“微”解困

助力贫困百姓致富腾飞

“以前贷款,想都不敢想,没人愿意给俺担保,因为穷得还不起。自打建档立卡精准脱贫惠农政策实施以来,俺的‘养殖梦’终于实现啦!”“有区委和政府给俺撑腰做主,第一次拿到了5万元的小额信用扶贫款养牛,一年时间,就赚了1万,以后这日子,可就越来越有盼头啦!”离石区红眼川乡唐则焉村的冯月明,爱惜地用他粗糙的大手摩挲着正在吃草的牛鼻子,乐得合不拢嘴。

尝到了金融扶贫甜头的冯月明,“养殖梦”越做越有滋味,2018年,他申请了10万元的小额贷款养牛,同时在乡村两级的扶持下办起了养牛合作社,发动四邻八舍的贫困户们与他签订合同,加入他的养牛大军,通过规模养殖,共圆脱贫梦。

“要是没有扶贫贷款的话,我这个合作社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发展起来!”因为有了扶贫贷款资金,交口县农民郭俊生的晋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由最初的20来头牛发展到现在的60来头,由原来三五个贫困人口在这里就业,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个贫困人口有了稳定的收入,同时带动了周边许多村民养殖肉牛发家致富。郭俊生高兴地说,“这都是沾了扶贫贷款的光。”

如今在吕梁,像冯月明、郭俊生这样依靠金融扶贫小额贷款自主经营或参与生产经营走上致富路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正是按照市委李正印书记把金融创新作为重要保障,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设立转贷专项资金、加大扶贫小额贷款落实力度,着力破解脱贫攻坚投入不足问题的指示要求,全市金融部门积极联动,坚持以支持产业发展为主,认真落实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增强农民“造血”功能,帮助农民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我们积极探索金融带动扶贫措施,配合政府扶贫项目和政策,让涉农金融机构成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扶贫信贷投放也由过去的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人行吕梁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我市金融部门通过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信息和金融服务需求信息,建立了“金融扶贫农户清单”,通过对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调查,把愿意履行社会责任,带领贫困人口脱贫的先富群体,包括优势企业、特色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纳入“金融扶贫产业带动企业(项目)清单” ,把企业与银行、贫困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交口、孝义、临县、石楼等县市,在实践中创造出了“金融机构+企业+帮扶带头人+贫困户”交口旺庄模式、“政府牵头+银行支持+企业实施+农户参股”新大象模式、“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孝义农商行模式、“政府+信用社+电商+贫困户”临县朝阳农牧和石楼树德枣业模式等金融扶贫模式。通过有效方式,精准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进行移民搬迁,获得稳定收益,实现稳定脱贫。

创新驱动

谱写金融扶贫新篇章

随着精准扶贫持续推进,一些基层干部、金融机构负责人反映,脱贫攻坚进入新阶段后,金融精准扶贫也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适时调整部分政策措施,打造金融扶贫“升级版”。为此,我市各级农发行将与吕梁各方共同携手,紧密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需求,进一步充实完善“吕梁模式”内涵,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吕梁模式”取得更大成效。

“交口金融扶贫5+3模式”,就是我市打造金融扶贫“升级版”的具体实践,实现了扶贫带动及运营保障互利共赢。“金融+”5种扶贫带动模式,即通过“金融+劳动就业”模式,变资金为岗位,通过“金融+财政资金”模式,变资金为产业,通过“金融+订单农业”模式,变资金为市场,通过“金融+产业项目”模式,变资金为资产,通过“金融+深度贫困”模式,变资金为政策;“金融+”3种运营保障模式则是依靠“金融+集体资产”模式,让资金更充足,依靠“金融+保证保险”模式,让资金更安全,依靠“金融+项目管理”模式,让资金更高效。如今,在“金融+”模式下,扶贫资金活了起来,贫困户富了起来,经济效益成效显著。通过这种方式,贫困户不仅种下了“摇钱树”,更吃下了“定心丸”,撬动的是贫困户思想的转变,激发的是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我市还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创新机制,狠抓落实,以坚持组织领导到位,确保“贷得到”,坚持机制运行到位,确保“贷得准”,坚持要素保障到位,确保“贷得快”,坚持利益联结到位,确保“用得好”,坚持风险管控到位,确保“还得上”的“五到位”“五确保”原则,进一步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机制,加大风险防控,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的质量。

莫道今春君相助,明年春色倍还人。站在新的起点,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全市金融“血脉”律动的力量,必将推动吕梁经济航船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