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涛
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根本在教育。我市始终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总体思路,发挥教育扶贫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把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教育功能职责,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让教育成为最本质的精准扶贫抓手。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不让一户家庭因学致贫
教育牵涉千家万户,是最重的任务、最细的工作、最实的民生。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和政治任务来抓,成立了由分管扶贫和教育的两名副市长任双组长的吕梁市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成员单位的职责,形成了教育、扶贫、财政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2016年起我市在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了贫困学生的地方“5+5”资助政策。一是实施6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幼儿营养改善计划。二是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三是对我市贫困县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四是对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给予生活补助。五是对在我市高职院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同时制定了吸引贫困学生到高职学校就读的五项优惠政策。一是在高等师范就读的学生,毕业后按30%的比例择优录用为我市“乡村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一次性补助5000元;农村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一次性补助2000 元。三是设立奖学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四是统一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经费。五是体育艺术类学生免除学费,发放生活补助、训练服装等费用。同时在实施教育扶贫政策全覆盖的基础上,临县对所有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并发放交通补助;中阳县为所有贫困大学生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的生活费补助,对所有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柳林县、交口县对所有高中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兴县对高考达一本线的所有学生给予一次性每人6000元的生活补助;石楼县由财政为高三379名贫困生个人专项账户注入每人200元的启动资金等。
核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底数,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手段,是精准实施教育扶贫政策、精准投放教育扶贫资金的重要基础。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学生申请上报排查的基础上,与各县市区扶贫办进行不定期的对接,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读情况进行核实,建立台账数据库,做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扶贫政策的全覆盖。截止到2017年底,我市共有在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总计68944名,为贫困人口总数的10.2%,其中:贫困幼儿8101名,贫困小学生31101名,贫困初中学生18154名,贫困高中学生8805名,贫困中职学生2783名。
2018年,吕梁继续聚焦农村教育,出台了20条更大力度的具体意见。农村幼儿园公用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对3381名贫困县农村幼儿教师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补助;提高贫困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含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和非贫困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档立卡家庭贫困户子女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将现已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进行整合使用,全部用于学生免费就餐,保证寄宿生的膳食营养,直接惠及15216名农村小学、15006名农村初中寄宿生和858名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对于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低年级学生不在学校就餐的小学生,按相关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各县市区每年将各级各类教育扶贫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做到了预算到位、配套到位、落实到位,保证各类资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2018年,全市累计下达教育扶贫资金2亿余元,20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受益,实现从幼儿教育到中职高职各阶段教育扶贫资助全覆盖。全市适龄儿童学前入园率平均达到97%以上,高于去年全省89.1%的平均水平;贫困县、贫困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均无因贫辍学学生。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
在吕梁老区,不论走在偏远的农村,还是繁华的城镇,目之所及,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优美的环境在学校。我市通过出台“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60条”“办好农村教育40条”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意见”以及投入15.4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保证了农村贫困家庭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以来,共新建改扩建学校600所,新增校舍面积49.4万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价值4.9亿元,新增图书307万册,新增计算机36000台,新增课桌板凳7.4万套,新增学生用床2.3万张。基本解决了县域内学校设施设备的基本均衡,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水平,真正实现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
在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我市还狠抓高中阶段教育对口帮扶,使贫困县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整体提升。全市12所省级示范高中对口帮扶9所贫困县普通高中,各受帮扶学校主动对接,提出明确的需求和意向,帮扶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对受帮扶学校进行把脉问诊,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发力,同时积极争取县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帮扶,统筹协调,构建大扶贫格局。
做足教育扶贫成色,提升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让贫困家庭子女“上好学”
农村教育普遍落后,为解决我市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城市各级各类学校一线教师短缺严重的现状和省内师范院校教育实践环节逐步弱化、实习时间短、学生缺乏足够的教学实战经验等问题,我市大力实施贫困县大学生顶岗支教措施,为贫困县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撑。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中阳县、北京理工大学在方山县定点扶贫的优势,积极协调,中阳县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选派部分校长和教师赴北航实验中学进行培训和邀请北航实验中学优秀教师来中阳讲学,北京理工大学选派8名研究生赴方山县进行扶贫支教,同时,两校出台政策,降低30分照顾两县高考学生参与学校自主招生。
我市抓住与山西省教育厅战略合作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统筹协调中职学校申报开设新专业,对接吕梁转型升级中新兴产业发展,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在脱贫攻坚中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作用,为贫困县劳动力技能培训创造条件,为全面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中有着独特作用,能从根本上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我市各贫困县的职业中学与相关高职院校进行了对口帮扶对接工作。通过对接帮扶院校,结合双方工作实际,制定了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方案和计划,进一步完善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施设备建设,加强了重点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的合作,广泛开展面向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及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精准培训,力争使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都能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汾阳师范学校、吕梁卫校、吕梁经济管理学校、吕梁技校和白文职业学校等几所中职学校成为吕梁护理护工培训的主阵地,全面实施“吕梁山护工”免费培训计划。此外,我市还大力开展了“吕梁山技师技工”“吕梁山工匠”培训。通过实施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免费政策,让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成员学到了一技之长,拿到了就业的“金钥匙”,初步实现了“一人培训就业、全家脱贫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