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了解世间万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律规则。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极其重要。本文将从此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发挥此课程的功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们国家相当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养,在国家教育局的要求指导下,各个学校都设置了该门课程,但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很多学生对此课程都不怎么感兴趣,学校、家长等对它的重视程度也怎么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导致最后的课程效果一般。
二、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过总结发现,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选取了以下两个原因进行详细阐述。
(一)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国家相当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做了很多相应的举措来完善它,但实际上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庭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都不足。在学校设置的所有课程里,相比于语文、数学、英语甚至是一些兴趣课,品德与社会只是一门副科,很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留有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惯有思想,并没有对该课程重视起来,再加上目前小学生的课程任务繁重,有些时候甚至为了提高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的成绩可以牺牲掉该课程的时间,导致该课程的意义与效果并没有达到它真正的目的,起到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教学方式缺乏创意
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现在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信息的快速传播等很多事物的发展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这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现在的学生身边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再加上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发展阶段,关注点会更愿意放在一些相对新颖的事物上面,学生对于这些事物的关注明显要大于对课本内容的关注,相比之下,枯燥且单一的教学就显得没有什么竞争力了,再加上各方面都不够重视就更无法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了。
三、提高该课程有效性的举措
针对目前该课程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在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改善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首先,从政府层面出发,应该加大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且要有具体要求与举措,从上到下,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树立正确观念。其次,各级单位学校以及老师要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工作指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监督管理,决不允许品德与社会课的时间被其他科目占用或其他不重视该课程现象的出现。最后,老师、学生以及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摒弃原有的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陋习,除了学生的成绩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同样很重要,而且是只高不低,全面提升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改善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为主体
此门课程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真正参与直接影响课程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注重多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强且非常实用的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以学生的视角为切入点,以学生可能接触到的生活事件为案例展开课程教学,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了解、引导他们的思想,这样才能达到预先的教学目标。
2、课程内容引导学生
最好的教学效果要从课前就开始,比如在这堂课结束前就给学生分配下节课的任务,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思考下节课的内容,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与案例,做社会调查等等,先让学生思考这一内容,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然后分组派代表发言。
3、课程讲解方式
教师的讲解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知识的吸纳程度,如今教学设备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相比于之前教师只能通过书本这单一的模式来上课,现在的教学方式要更多样化,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有效结合动态的多媒体,使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能以更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多互动,授课方式不再是呆板的我讲你听,可以是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道理讲述出来,然后学生作为主要发言人,讨论故事所反映的道理等等。
(作者单位:临县白文镇曜头寄宿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