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县域·临县

“羊倌”脱贫记

□ 刘生锋 吴丽娜

图为新华社记者采访刘奋保的养羊脱贫故事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放在刘奋保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今年55周岁的刘奋保来自临县碛口镇寨则坪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羊倌”。2017年,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他通过金融扶贫贷到款,将养殖规模从之前的40只扩大到100多只,经济收入也从原来的入不敷出到现在的应付自如,通过养羊完成了自己的脱贫路。

“要不你给我贷点款吧!”

2016年11月,孝义市派驻临县碛口镇寨则坪村第一书记杜亮姝前来就职。根据工作安排,她给村里的每户人家都发了第一书记联络卡。这给正处于困境的刘奋保带来了希望。家里的老母亲常年有病,没有劳动能力,一年的医药费不少,两个女儿还在上学,一家的收入全靠自己放养的40只羊,根本不够开销。由于缺乏资金,这40只羊的养殖条件极其简陋。于是他主动给杜亮姝打电话寻求帮助,“杜书记,你来了能给我做点什么事?你来我家看看吧,我的羊舍没槽没盖子,要不你给我贷点款吧!”在杜亮姝的帮助下,刘奋保成功贷到5万元无息小额贷款。利用这笔贷款,他给羊舍加了盖,增加了羊槽子,还用剩余的钱买了羊。到2018年年底,李奋保的养殖数量已达140多只。

问题解决了,刘奋保的干劲更足了。本来就是勤快人,这样一来他更加早出晚归精心饲养。为了放好羊,他还养了两只牧羊犬。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奋保的辛勤劳动很快得到了回报。去年夏天,光是羊毛就收获了五六麻袋,冬天时羊肉市场价高,刘奋保又赚了不少钱。“他的羊喂得好,特别是羊毛,质量特别好,很多人愿意来收购!”杜亮姝说。

“我要提前还贷款!”

2018年三月的一天,杜亮姝突然接到了刘奋保的电话,“杜书记,我要提前还贷款!”这让杜亮姝感到很诧异,毕竟距离贷款到期的时间还有一个月。原来刘奋保一方面担心错过还贷时间,影响信用,另一方面希望还完贷款后可以重新贷,这样有更多的钱扩大规模。

“你这么相信我,我可不能给你抹黑哩!” 刘奋保对杜亮姝解释,当时他对能不能再次贷款不是很清楚,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如果能贷就接着贷,如果不能贷那就算了,我现在已经能运转开了。”

就这样,刘奋保一次性还完了贷款,又通过杜亮姝办理手续,第二笔贷款很快下来了。接着他用这笔贷款买了小羊羔,现在他手头现有的羊价值十几万元。

“我之后赚得钱就不是一万了!”

贫困户自掏腰包修路,这事儿你听过吗? 刘奋保不仅听过,他还就这么干了!去年夏天,他花了一万块钱修好了一条距家门口一百米的路,以便运送饲料。

刘奋保饲养羊的方式是一半饲料+一半放牧。为了能让羊有足够的食物,他还曾拜托杜亮姝找来苜蓿草等种子,洒在后山上。可是没过多久,就受到退耕还林政策的限制。没有天然的放牧,饲养羊就主要靠饲料了,刘奋保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家门口一百米处的小路原本是坑坑洼洼的,中间还有一个大洞,只能把饲料一袋袋往进扛。由于之前运送饲料并不是很多,还能勉强凑合,可现在全靠拉饲料,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刘奋保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后,最后决定自费修路,这样骑着三轮摩托车就可以进来,省下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虽然修路花了一万元,但是我之后赚得钱就不是一万了!” 刘奋保的话里透露出农民的智慧。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刘奋保一年的净收入至少在三万元以上,2018年底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杜亮姝将刘奋保定性为典型的“缺资金贫困户”。这类贫困户不甘于贫困,一旦获得足够的资金,就能激发内生动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正如习总书记所讲‘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每一位贫困户只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坚持自立更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够改变贫穷的面貌!”杜亮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