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风,吹绿了吕梁山。推动高质量发展,也犹如这浩荡的春风,在兴县这片红色土地上舒展起绿意。
2018年,兴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亿元,增长8.1%,总量排名全市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6亿元,增长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亿元,增长13.6%,总量排名全市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增长8.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58元、5309元,分别增长7%、12.7%,增幅排名全市第二。
兴县高速发展的经济指标,依靠的不仅是简单粗放的“挖煤卖煤”,更有白色铝镁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红色旅游产业等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一煤独大”的格局正在改变,转型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健,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兴县速度”。
创新驱动
让黑金“绿”起来
兴县境内资源富集,已探明煤炭、煤层气、铝土矿、含钾岩石等23种矿产资源。过去的发展中,难免有“资源依赖”的老毛病。如何突破资源型城市的思维定式,近年来,兴县直面问题,主动出击,按照一产强基创特色、二产固本增后劲、三产富民添活力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六大产业集群。
黑色煤炭产业集群。按照“高碳经济低碳发展、黑色资源绿色发展”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坑口电厂,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变输煤为输电。晋能集团2×350兆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锦兴公司2×350兆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中铝华润轻合金基地2×66万千瓦自备电厂,提高了就地加工转化率,实现黑色资源绿色发展。
白色铝镁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中铝华润一期50万吨电解铝项目全部达产达效,争取开工建设中铝华润二期50万吨电解铝项目。积极推动已签约的下游铝材加工项目早日落地,促进铝系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
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中澳煤层气兴县区块和中联煤层气临兴区块勘探项目,积极推进华盛燃气“神安线”兴县段高压管网建设项目和第二门站及附属管网工程,分别在康宁镇和瓦塘镇开工建设LNG加注站1座,力争全县煤层气日产达到100万方。加快推进石楼山一期50兆瓦风电项目建设,逐步做大做强清洁能源产业。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结合脱贫攻坚,着力培育特色小杂粮、优质经济林、道地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同步发展食用菌、马铃薯、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其它地域优势产业。通过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品牌化发展,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体系,使农业产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红色旅游和现代物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晋绥边区首府旅游区4A级景区打造工作,开工建设蔡家崖干部学院、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和红色一条街二期工程,完成晋绥日报社旧址修缮,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健全旅游业态。同步推进黑茶山红色旅游4A级景区打造工作。启动实施蔡家崖乡张家梁村乡村旅游项目,逐步创建一批优秀旅游乡村。继续开展好文化旅游季活动,进一步打响“晋绥首府·红色兴县”文化旅游品牌。
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毗邻陕蒙、沟通秦晋的地域优势,在蔡家崖集运站、肖家洼集运站和豫能兴鹤集运站投入运营的基础上,开工建设总投资16亿元、年发运量2000万吨的赵家塔铁路集运站,加快九龙湾物流园区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形成“四站一园”的大物流格局。
举旗心有方向,落棋胸有成竹。煤炭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非煤产业日渐茁壮,在推动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的道路上, 兴县苦练内功,步步进阶,向着高端演化。
以绿为先
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如今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未来趋势。对兴县而言,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决把中央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部署要求贯穿到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发展与生态双赢。站在奥家湾乡复垦区的高处,举目四望,能看到片片青绿的小油松矗立于风中。从煤田到绿海,兴县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深度贫困县,近年来,兴县以绿色发展为支点,按照“一圈、三线、十七片”的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生态生计统一、增绿增收同步、发展和环境双赢。在造林模式上,在耕地内优先设计栽植传统核桃经济林,同时注重发展文冠果、连翘、沙棘、油用牡丹等其它特色经济林,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后续产业;在弃耕地和荒山造林工程设计上,改变过去纯林栽植模式,科学设计栽植针阔混交的生态林,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生态系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兴县政府提出按照“222+N”的产业增收思路,通过短、中、长相结合的产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222”,即农民人均2亩小杂粮、2亩经济林、2亩中药材;“N”,即种植、养殖、电商等产业。
农业强不强,关键在于品牌响不响。兴县突出品牌化、规模化、现代化,大力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
小杂粮产业进一步扩大绿色有机种植面积,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按照“以品牌引领产业”的思路,申报了兴县小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了“山花烂漫”“晋绥红土地”等区域特色品牌,在全省高速公路实现广告宣传全覆盖,还在中央电视台一、二、四、七套节目进行区域品牌宣传,不断提高兴县农产品的知名度。经济林产业着力在产品加工与销售上下功夫、做文章,解决好红枣、核桃经济林效益低的问题。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通过土地转包、出租、托管、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红枣、核桃经济林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中药材产业与山西省医药集团达成协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利用荒山荒坡,建设40万亩以连翘、党参、黄芪、连翘等为主导品种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经济林达到60万亩。
同时,按照“一乡一园区、一村一基地”的产业规划,今年计划扶持乡级产业园12个。村级产业基地145个,分别由乡级联合社和经济发展合作总社承载,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助力老百姓、贫困户增收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
对标一流
锲而不舍抓转型
新春伊始,一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在三晋大地上汇聚起追梦奋斗、振兴崛起的强大正能量。在大讨论活动中,兴县主动对标一流,打好三产创新“两张牌”,令一产与三产加速跟进,质效提升,让兴县产业布局这块大蛋糕“营养更足”。
随着服务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升级、带动就业的一大引擎,兴县为了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扎实推进晋绥边区首府旅游区和黑茶山旅游景区两个4A级景区提升项目,实施了一批旧址的修缮,建设蔡家崖游客中心、停车场和蔡家崖干部学院等,提前谋划第三季旅游季活动,启动沿黄旅游公路建设,不断打造“晋绥首府、红色兴县”这一红色名片。
围绕打造晋陕蒙重要的物流集散地,规划建设了四个集运站、两个物流园。目前,蔡家崖集运站、肖家洼集运站和豫能兴鹤集运站已建成投运,瓦塘镇赵家塔集运站可研已编制,环评已完成,接轨许可已批复;九龙湾物流园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与天津亿联集团达成初步意向,在兴县建设商贸物流园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四站两园”的大物流格局,铁路运力近期可达3200万吨,远期可达5000万吨以上,真正形成晋陕蒙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后劲。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在新时代开启的新征程上,兴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吹响实干的号角,努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