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孙家沟写生闲话

□ 谢永增

有很多年没在老家的土炕上睡觉了,只有到了吕梁写生才有机会住窑洞睡土炕。

在孙家沟写生的日子里,每天晚上到村外散步,顺着山道走上几公里,舒缓一下白天写生的劳累,山里很静,一点燥声也没有,满天的星斗,用重重的长音喊上一嗓子,混厚的回声有天人合一的感觉,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喝上半斤汾酒也不会醉。

写生之余常常想,明清时代的工匠有超强的能力吗?怎么会创造出不朽的建筑呢,不是能力有多大而是他们有良心。农村建设应该顺应古为今用的思路,农村要有农村的味道,目前农村建设感觉偏离了这个方向。

孙家沟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快意,孙家沟的前辈们注重子孙后代的培养,山西有很多商甲官吏是从孙家沟走出来的,兴旺的源头是教育,不重视子孙教育败落是迟早的事,孙家沟民风纯正,是祖上积德的因果关系。

从绘画的角度看孙家沟,是符合绘画审美需求的,优于其它村庄,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走在村里弯曲的小路上,望着古老的院落,前思后想,明清时代能做好的事,为什么今天做不好?过去用简单的工具盖出来的房子,经过几百年风雨也没有坍塌。现代建筑为什么经不起考验,就是不用心,急功近利。明清时代的工匠确实历害,心态好,有功在千秋的谋略,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就是山西老醯儿的精神。

孙家沟的沟底有一条小溪,雨季洪水奔流,冬季细水长流,是村子里的命根子,是村上的灵魂,上游的不良老板晚上还偷排废水,小溪成了黑溪,可怜的老乡,还用来洗衣服洗菜,孙家沟是个缺水的地方,是靠天吃饭的村庄,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拄着拐杖挑水,看着不像这个时代的情景,这就是农村的现状,我不是做农村调查的,仅仅从一个画家的视角观察农村生活,在孙家沟的上游,还有几个叫沟的村庄,虽没有大户人家建筑讲究,但也是有景有情的。

孙家沟旁边的东王家沟有几处让我喜欢的地方,怎么画也不满意,想想是急于求成的原因。缺少了梳理的过程,生动的场景随着阳光的移动会慢慢的消失,很多景色在阳光的照射下很精彩,阳光照射产生了很多生动的场景,景色会随着阳光的移动而变化,物体还在,风景可能没有了,光线与景物成为了风景,不同角度的光线,产生的美感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光线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视觉感受是写生动情的关键,视觉的冲击是心灵与景观共鸣的焦点,光是艺术的根源,光的作用是给景观生命,没有光线就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作品,光生成了笔墨的语言,光是作品的灵魂,不深入观察,是感受不到的。

在孙家沟看到了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带着三四岁孩子玩,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过年时才能团聚。山里的孩子缺少物质生活,也很单调,连父母都见不到,就是见到了也很陌生,多么残酷的现实啊。本以为自己是个理性之人,此时心里却很不好受,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初冬的早晨孙家沟还很冷,苍凉的味道很浓,没有风也没有雨,只有初升的阳光照在树枝上仅有的几片黄叶上,那么的耀眼,那么的光亮,我不是诗人,只能用微小的画笔,画出您随风飘落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