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任凤娥:没有过不去的羊肠道

□ 本报记者 梁瑜

全面建设小康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然而我们仍然不能遗忘那些仍暂时处于困难中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乐观大度,矢志不移勇于战胜困难的人们。任凤娥就是这样的一位劳动妇女。

任凤娥今年已经63岁,家住离石段家坪附近。她和老伴有二女一子,女儿已嫁,儿子在外就业,只留她和老伴在家中过活。任凤娥和老伴,本来都是集体企业职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结构调整中,夫妇俩双双下岗,二十多年来就依靠一点基本生活费度日,生活可谓贫寒。

然而即便如此,任凤娥本色不改,她剪发头一甩,扔下一句“通天的大路九百九,哪有过不去的羊肠小道呢?”话音未落,又抓起锹把劳动了。多少年来,她毅然决然奔波在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上,无怨无悔。

在工地当过小工,在饭店打过下手,年过花甲的任凤娥,虽然气力衰减,但仍不甘在家闲居。她联络旧日同事、邻居、老乡,扶危济难,凭着自己的身板和勤快,替人们搞保洁、做家务、接送小孩,忙在其中,乐亦在其中。

任凤娥做服务,联系的是老熟人,这样就避免了冷冰冰的雇佣关系,更多了一份亲情和友情。任凤娥说,人老了,最怕的是孤独和寂寞,劳动着,别闲下,挣钱倒在其次。她帮忙的朋友们也说:“凤娥来到咱家,可帮了大忙了。干活比年青人还出力呢。”

2018年夏天,马茂庄一位老年乡亲病倒了。这位妇女给任凤娥打电话求助,任凤娥二话不说,放下家中的活计就赶到老乡家。一进门就捋起袖子,拿起笤帚、抹布干起了活。午饭时间到了,她又问清主人,到厨房炒菜、和面、煮饭,一直服侍老乡吃过饭、休息好,自己才停手。看着任凤娥忙碌的身影,老乡不由得落下泪来。任凤娥却安慰她说:“没什么,谁家没有个病病痛痛的。你病了,只管叫我帮忙就是。”

类似这样济人于急难的事,任凤娥不知做了多少。干过活,人家不落心,送她点礼品、钱物固然是好,但遇到一时窘迫的人家,任凤娥也从不计较,帮他们做过活,拍拍身上就走。任凤娥说,人和人之间,就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谁也有落难的时候,咱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难处。

还是这位女老乡,之所以病倒,是因为家里有了疑难事。几次劳动下来,老乡向任凤娥吐露心扉。原来她家里儿子与儿媳长期不和,老吵架,最近又闹起了分居,作为妈妈气急不过,所以才生病。任凤娥知道了这事,毫不推辞,义无反顾承担了调解之责,她几次找到这家的儿子、儿媳,跟他们促膝谈心,说张家,比李家,苦口婆心,最终说服了小夫妻对家庭生活有了新的正确认识,确立了重新开始的信心。两人都向任凤娥表示,要不遗余力重建感情。任凤娥这才满意地告辞回家。直到现在,老乡谈起此事,仍然是满怀感激:“任凤娥不仅帮我做家务,料理生活,就连我如今的家庭和睦,也是她一手调理出来的。她就是我家的恩人呐。”

这就是任凤娥,历尽铅华显本真,一名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好人自有好报,现在,任凤娥的吃穿住行正在大大改善,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任凤娥的住房,也已经列入了城区棚户区改造的范围,政策落实之后,任凤娥也就会有自己的高档住房了。现在的任凤娥,干活的热情更高了。她说,社会发展,咱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了,咱就一门心思服务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