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而山西汾阳作为我省首家“中国厨师之乡”,已形成独具山西面食精华的饮食文化。那么,汾阳面食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汾阳面食的起源
汾阳面食与其地理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汾阳的自然环境适宜于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荞麦、莜麦、谷子等五谷杂粮,这些粮食品种的种植是推动汾阳面食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汾阳面食的制作,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据《汾州沧桑》记载,1982年考古学者在汾阳峪道河发现了罐、缸、豆等炊具,证明汾阳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能加工食物的事实,而从出土的各种器皿上看,当时汾阳加工烹制面食的程度已渐细化。
明朝初年,朱姓二王庆成、永和分封汾阳,在汾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王府,“汾俗对于饮食向好讲究,家庭妇女且精于烹饪”的特色也从此时开始,外乡人都说汾阳人会吃饭,殊不知许多面食花样、技艺,亦出自王府。
明朝中后期,汾商形成后,他们南来北往,带去了汾阳面食的精华,带来了各地面食的制作工艺和不同口味,对汾阳面食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清代也是汾阳面食长足发展的时期。当时多年的免征税粮促进连年风调雨顺,更对汾阳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汾阳县志》记载,彼时汾阳城内翠珍轩、东铭楼、隆记饭庄和生产腐乳的狄遗园都经营的蒸蒸日上,独具汾阳饮食特色的酒楼、饭铺、点心铺遍布大街小巷,面食及糕点样式已达百余种。
说起汾阳面食的种类,大致可分为煮制面食、蒸制面食、烤制面食及油炸面食四类。有据可查的面食有数百种之多。其他制作方法有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搓等多种。调料上自猪,羊,牛,马肉,鸡、鸭、鱼肉、海鲜,各色蔬菜,香菇,山野菜,下至油、盐、酱、醋等,真是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更重要的是,这些面食,普通人家家户户都会做,是汾阳民间饮食智慧的结晶。
煮制面食
品种多样,制作讲究的煮制面食几乎成为汾阳人的午餐必备。汾阳的煮制面食有掐疙瘩、擀面、削面、剔尖等33种面食。其中以汾阳人经常食用的主食——掐疙瘩为最。掐疙瘩的叫法既反映了掐疙瘩的形状,也突出了汾阳人洒脱的性格。
汾阳民间素有“擀面省,掐疙瘩费,吃饺子白捎菜”的说法。含意有二:其一,掐疙瘩吃起来柔滑利口,不用咬、不沾舌、不梗喉。同时端上一碗,吃面条搅来搅去越抖越多。吃掐疙瘩拌上炒西红柿,入口后鱼贯而下,不知不觉就吃完了;其二,掐疙瘩制作经过挤压.同等重量的干面,做成掐疙瘩“堆状”就少。
除掐疙瘩外,汾阳煮制面食素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硬有硬的做法,软有软的做法,而稀了还有稀的做法。
就比如和的硬了吃手擀面,如果面和的稍软一些,就放到碗里,也是用筷子一下一下贴出来,这叫贴嫁,也或者将面放到盘子里,也是用一头尖的筷子转圈剔出来,这个叫剔尖,也叫卜玉子(拨鱼儿,卜鱼则),如果面再稀软的话,就将面放到碗里,也是用筷子,那就是不用剔而要用溜,用筷子一下一下卜溜到了锅里,这个叫溜溜稼,最适合肠胃不好,消化不良的人享受。这就是汾阳地区面食的独特的神奇之处,随心所欲,不断推陈出新。
蒸制面食
汾阳的蒸制面食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说汾阳花馍以其独特的美感享誉盛名,汾阳蒸馍则因其便于食用的特征深受汾阳人民喜爱。
细细说来,汾阳蒸馍分为刀切馍、翻花卷馍、长莲花馍、圆馍、点心馍等多种形式。蒸馍在制作工艺上大同小异,只在花式繁简、口味上不同。主要原料是小麦粉、发酵面,加小苏打或碱面,反复揉筋后,切团上笼蒸制,再依据个人喜好,加油、盐、五香粉和葱、非菜等加工制作。
汾阳花馍作为汾阳蒸馍的一种,更以其独具特色的美感、类型种类的多样和节日的特殊含义在民间流传广泛。比如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
烤制面食
汾阳的烤制面食因其酥脆,香美可口的特质,在汾阳的知名度很高。以下小编特意为大家介绍几种汾阳人民熟知的烤制面食。
1、月饼。在汾阳,制作月饼有专门位于民间小巷的作坊——“烤饼”处。每逢中秋过年期间大街小巷都飘着烤饼的香味。汾阳月饼也用于人们相互之间的“走亲戚”,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从月饼外表上看,家家打出的月饼跟一个模子刻出似的,从馅的内容来讲就是大家相互攀比的主题,比谁家的馅大,谁家的馅好。汾阳人每次都要加工一两袋面的月饼,一袋面可以打出月饼三百五十个,两袋面七百个,很精确!
2、石头饼。石头饼便于携带、易于消化的特征备受汾阳人民喜爱。石头饼因其在石头上烤制而得名,汾阳石头饼还曾亮相于央视节目《是真的吗》。石头饼有糖和咸两种,汾阳在原始石头饼的基础上做出了改变,创新出了包馅石子饼、和糖石子饼和豆面石子饼等新的制作工艺,口味不再单一。
3、黄烧饼。黄烧饼一般与用于春节供奉神灵的月饼共同烹制。其特征为香美可口,容易消化。主要用料有小麦粉、白糖、食油、粞块、芝麻、发酵面、小苏打或碱面等。可放置铁鏊烤熟,也可烤箱烤制。黄烧饼因其酥脆易咬深受老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4、火烧。火烧因其制作原料的不同分为小麦粉火烧和高粱面火烧两种。主要是将制作烙饼的面团包馅后擀成干饼状,放在铁鏊烤制。其为民间大年三十俗用饭食,名为“翻身火烧”,寓意盼求来年翻身顺遂,万事如意。
油炸面食
汾阳的油炸面食一般分为油条、油炸元宵、油糕三种。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制作方法相同,都是置于油锅中油炸,不同之处在于油条是将和好的烙饼面团切成长约25厘米,宽、厚各约15厘米条状;油炸元宵是将制作好的元宵放置油锅中炸熟;油糕是将素糕用各类植物油或动物油炸过,食用香脆可口,隔日再行蒸后食用,别有风味,用一句话比喻人们生活安乐愉快为“吃的馏油糕,睡的还魂觉”。
汾阳面食以其独特的原料、烹调技艺形成了独具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汾阳面食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健康,而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的汾州饮食风尚更让汾阳成为种植杂粮品种较全的地域。比如玉米、高粱、莜麦、荞麦对多种疾病有食疗作用,因此汾阳面食也越来越受大众欢迎。
汾阳面食经过历史的传承演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三晋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挖掘和提炼汾阳面食文化所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发展繁荣饮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使汾阳面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