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小宇
习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许许多多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用行动兑现了出征前的使命,用汗水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吕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科科长李玉昌在2016年1月被选派到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三年多来,他始终将贫困群众的脱贫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指针,真蹲实驻、真心帮扶,务实苦干、攻坚克难,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用自己的使命与担当赢得了派出单位、驻村干部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奋发有为正当时
三年前,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李玉昌主动请缨到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担任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时,家人亲戚、朋友同事,几乎没有一个人支持理解。面对不理解、不支持,他的回答是:“首先,我去过很多农村,了解贫困山区农民的生活现状,能为全市的脱贫攻坚事业、为贫困农村脱贫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是我莫大的荣幸;其次,我40多岁,正是当打之年,奋发有为正当时,我想去农村历练历练。”就这样,他做通了家人的工作,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书记的工作历程。
从机关到基层,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新环境,前提是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刚到村里,面对村民的观望、冷漠和不信任,面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李玉昌心里也曾想过要打退堂鼓,也曾有过畏难情绪,但又总觉得有些不甘心。“既然来了就得干出点名堂来,就得干点实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坚守的担当和使命”,李玉昌说。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安下心来的李玉昌,很快进入了“第一书记”角色,他把掌握村情民意作为第一要务和突破口,一边走访村民,一边整理万安坪村基本信息和贫困户数据。每到一户都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并做好记录,用脚步丈量着万安坪村的每个角落,记录本上满满地记录着村民们的真实情况和现实需求,他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帮扶措施,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清单,实行挂图作战,绘就了万安坪村攻克深度贫困的“蓝图”。
狠抓党建固根基
农村工作要变样,基层党建来护航。驻村工作以来,李玉昌始终把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谋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记在心间、扛在肩上,把党建工作作为驻村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以党建为引领,强化阵地建设,夯实执政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从村‘两委’班子抓起,坚决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借助‘主题党日’、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全力抓好全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分层次建立学习计划,多次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扶贫政策,与村干部一道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紧密结合村里自然条件、发展现状等实际,确立了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分类施扶的扶贫工作思路,从抓党建,到兴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李玉昌说。
如何提升“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李玉昌有自己的想法:“我的一个体会是必须使每一位农村党员干部都有集体归属感。郝清旦是一名77岁的老党员,多年前儿子去世,留下一个孙子完全靠老两口养活,基本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很是困难。了解到这个情况,我经常上门去看望老郝,帮助干点活,三百不多二百不少地经常资助他。村里的养鸡场建起后,又专门安排他和老伴去养鸡场捡鸡蛋,每天能有80元的收入,使老郝有了固定的收入。现在他不仅忙乎自己的家事,对村里的事也十分热心”。
通过深入抓党建,村里的党员干部自信心和凝聚力空前地高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凸显。如今,当干部就要干事情,是党员就要做榜样,已经成为万安坪村党员干部的共识,大家伙的心紧紧地聚在了一起。
产业“扶出”小康路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三年来,李玉昌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依托村里产业优势,引龙头、强主体、育特色,念好产业扶贫“三字经”,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5万元,带动全村65户207名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夯实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基石。
万安坪村一直有养鸡的传统,但仅有的五、六户养鸡场不仅规模小,而且环评严重不达标,不仅效益差,而且弄得整个村子臭气冲天,村民很有怨气。李玉昌把规范、壮大养鸡场作为抓产业扶贫的突破口,多次挨门逐户讲政策、说好处、谈前景,但没有一个人能接受,上门多了有的爱搭不理,有的敷衍了事,有的说风凉话……李玉昌明白,村民们担心的种种问题,必须由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给全体养殖户吃上一颗定心丸。
“后来我就找来能人张来喜,这是一个最大的养鸡户”,李玉昌说。他做通了张来喜的思想工作,由他牵头带领别的4户养鸡户整合建场。随后,找场地、做规划、引资金……一个现代化的科学养鸡合作社——临县梓腾养鸡专业合作社成功建成。目前合作社共投入资金460余万元,占地14亩,鸡场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6万多只蛋鸡每天产蛋5000余斤,毛收入1.25万元,梓腾养鸡合作社的鸡蛋已经覆盖临县大中型超市。每年可为入企贫困户固定分红3000元,带动了30余名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村里的贫困户每年可无偿领取20斤鸡蛋、非贫困户每年可无偿领取10斤鸡蛋,产业扶贫在万安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见到了实效。
2018年,通过实施“电商企业+农产品+贫困户”模式,成立了临县优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吸纳15户贫困户入社,依托临县当地丰富的农特产资源,借助合作社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优势,在天猫、拼多多等平台上销售枣夹核桃、粗粮等农产品。目前电商产业每天销售额可达七八万元,为50余名不能外出打工的贫困村民提供就业,白天打临工,晚上照顾家里,每人每天有80元到100元的收入。
“现在,我们又成立了临县碛口码头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碛口码头’‘老碛口’‘碛口香’‘老临州’四个商标,目前,合作社的醋厂和小杂粮干果类加工厂的厂房主体马上竣工,加工流程、操作工艺、生产设备、产品质量都由专业人员高标准规划、全面把关,建成后,万安坪村不仅有了自己的又一个致富产业,而且全村人不出村就有事干、有钱赚。另外,我们投入5万余元扶贫专项资金建成的光伏发电试点于2016年11月实现并网发电,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3000元,万安坪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李玉昌说。
目前,养鸡场、电子商务、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了万安坪村脱贫致富、壮大农村经济的“三驾马车”,真正实现了“一业带动,万人脱贫”的目标,农民成为了产业链上的投资者、受益人。
打通基础设施“脉络”
让美丽乡村从蓝图变成现实,首先必须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打通了基础设施这一脉络,真正让美丽乡村有基可靠,让硬件更硬,产业经济才能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我初到万安坪,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村民吃水难、出行难、文体活动难的‘三难’状况。解决吃水难、用水难是我初到万安坪村必须干成、干好的‘破题之举’”,李玉昌说。
李玉昌与“两委”班子协商后,从第一书记专项工作经费中拿出7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打井,后来又多次找县领导、跑水利部门,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终于拿到了25万元的配套资金,为村里打了一口深度为15米的深井,同时修建水塔一座,完成自来水配套设施,现在这口深井每年可为村民节约5万多元的水费,彻底解决了村里1828口人的吃水用水问题。“这件事之后,村民们认可了我、接纳了我,从心里把我当成了自家人”,李玉昌说。
除此之外,李玉昌还多次跑政府、跑部门,积极协调,多方争取,投入12万元为村里安装了30盏路灯,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不便的问题;协调所在单位落实党建专项资金0.5万元,建成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文体室、图书阅览室、党员远程教育点、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六个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协调落实资金20余万元,修建村文化广场,翻新了村里的旧戏台,并配套了健身活动设施……如今的万安坪村,已经是一个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美丽新农村了。
2017年,李玉昌被吕梁市委和临县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扶贫青年”,并获得“感动吕梁”2017年脱贫攻坚年度人物提名奖和“五一劳动奖”等,2018年被评选为“感动吕梁”脱贫攻坚年度人物和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优秀干部,2019年4月28日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对李玉昌三年忠深深扎根扶贫、带领群众脱贫工作的肯定,更是今后工作的新起点。“三年的驻村生涯,已让我变成了一名彻彻底底的‘万安坪人’,变成了万安坪村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万安坪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万安坪人的喜怒哀乐、冷暖安危都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万安坪村、万安坪人已经成为了我一生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李玉昌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