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子璇) 5月16日,多名批评家与作家参与的首届吕梁文学季“诺奖之后的莫言”研讨会在汾阳中学举行,为此次吕梁文学季画上了圆满句点。李敬泽、苏童、梁晓声、陈晓明、王笛等文学家、批评家、历史学家一一发言,对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创作进行了梳理、谈论,对莫言在短篇小说、诗歌、戏剧以及书法上的多向发力,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和点评。
“头顶桂冠,身披枷锁”,苏童用这八个字总结了诺奖之后的莫言。在他看来,我们只能设身处地去想象莫言现在的这种处境和状态,而“摘下桂冠、挣脱枷锁”是很难的。苏童说:“莫言当初杀气腾腾冲上文坛,而今天,我自己觉得他在酝酿第二次革命。”
梁晓声回忆了自己过去与莫言的交往经历,他曾评价,莫言像“中国文坛的梵高”。他认为,每一个作家都想超越自己的局限性,其实想要超越是很难的,“努力、认真地写作,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历史学家王笛则分享了自己对历史写作与莫言作品的思考:“读莫言的小说像在读历史,很多我们想要展示的东西是通过文学来展示的,文学也为历史学家了解中国乡土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2年获得诺奖后,各方面都期盼莫言有新作问世,莫言确实沉寂了数年,但近几年连续发表了十多篇作品,对读者和研究者来说,它们无疑是值得重视的文本。”陈晓明以《他的左镰,他的笔》为题,仔细评论了莫言的多篇作品,深入探讨了莫言在获得诺奖之后的写作特点。
“诺奖之后的莫言确实沉寂,这其中也包含着大家的判断,获得诺奖后会对每一个作家都构成考验。”李敬泽分析道,“看了这些作品之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实有两点:一是老莫依然保持着对此时此刻的中国现实生活、对此时此刻复杂经验的高度敏感;另外这两年他写了戏曲,我感觉到这是一个他深思熟虑的艺术方向,老莫在这个方向上还有很大的野心,对此我满怀期待。”
在认真聆听各界评论后,莫言说:“每个评论家,每一个作家朋友都发表了精彩的、简短的、非常有见地的发言,其中有很多字眼都让我感觉到惊心动魄,现在恨不得到书房里坐下来去奋笔疾书,赶快用写作来证明。”
在研讨会之前,“致敬莫言”欢迎仪式在汾阳中学举行,数百名师生为莫言及到场其他作家、批评家致以了最热烈真诚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