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河南电视台梨园之春元旦戏曲晚会上,已达97岁高寿的豫剧泰斗马金凤,在一群身着演出戒衣的老中青三代“穆桂英”簇拥下,齐声合唱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中“辕门外三声吼……”片段,那高亢齐整的腔调、老辣富有节奏的台步,令观者荡气回肠、激情高昂。在座的无论是文化部领导,还是在世的豫剧名家都身不由己地起立,大家对老艺术家的爱都倾注于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马老曾坦言:为了保护嗓子,她喝了一辈子甜面汤(纯面糊糊),并以望百岁诞辰之日,再与自己膝下的几代名老“穆桂英”同台演唱。我想,届时误了啥也不能误了马老下一次难得的“穆桂英”节目在河南台的亮相。
我是个山西佬,为啥对河南的马老如此关注,这与我青年时代受她豫剧演唱的一次感染有关。
大约是1971年正月,我在马老的家乡洛阳地区服役,当时正是十八九岁的后生。在前苏联侵略我国珍宝岛,而“全国学习解放军”的热潮中,开进我们部队的慰问团、演出队来了一拨又一拨,国家级著名演员郭颂、耿莲凤、张振富、马国光、马季等就在那个年代见到的。当时,身为“洛阳地区慰问团”副团长的马金凤随同庞大的演出慰问团来到我们军营。
那年马老40多岁,穿戴非常朴素,一派农村人模样,加之主持人未介绍其为名演员,她一出场我就质疑着其能否清唱好一个节目。
不料,马老很老道地向中向左向右鞠了三个躬,自然地摆开了架势。随着掌声,马老悦耳的开腔就令我惊讶地合不上嘴。虽然想不起当时唱的什么内容,但一直记得那近十分钟的豫剧清唱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最好节目。由此,也引起我多年来对豫剧抒情风格的喜爱。这之后,在洛阳地区的几年中,我们几乎年年能欣赏到马老的精彩表演。
离开洛阳后再没见过马老。然而,40多年来,我只要发现有关介绍她的书报、剧作就不放过品读;打开河南电视台,遇见戏曲方面的媒体就特别关注有无马老的报道。进而,得知马老是山东曹县人,她六岁登台,跟随称为“盖九天”的父亲崔合利学唱河北梆子。1930年到开封,拜豫剧名角马双枝为师,改名马金凤。早于上世纪50年代,其主演的豫剧《穆桂英挂帅》、《樊梨花征西》就在全国飘红。她的表演细腻、生动、逼真、老辣,唱腔高亢、清脆、明快、稳健,吐字清晰、亮丽,形成了韵味十足的马派风格,她与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阎立品并列为“豫剧五大名旦”。
马老从艺近90年,经历了新旧社会和多个时期的重大变革,交织着艰辛与光荣中近一个世纪的从艺历程。
1954年元旦,马老赴上海曙光剧场演出,恰巧梅兰芳先生也在上海休假。一天,梅先生在街头看到了由马金凤主演的豫剧《穆桂英挂帅》海报,就让秘书帮他买了票。吃过晚饭,梅先生准时进入剧场,在马老的表演中他全神贯注地观看,几次带头鼓掌。戏毕,梅先生特意来到后台对马老说:“我演了一辈子小穆桂英,还不知道她晚年有重新挂帅的故事啊!”接着又高兴地称赞马老:“你演的好,嗓子好,你的特点我着实来不了。”翌日,梅先生又看了一次《挂帅》,接下来的几天还观看了马老主演的《二度梅》等节目。后来,梅先生特意把马老请到自己的寓所叙谈,还亲自弄了票,让马老与他一块看看正在上海演出的程砚秋的《荒山泪》,建议马老再实地吸取一番程的水袖功。
1956年,《挂帅》剧组进京汇报演出,轰动首都剧场,此后,马老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该剧也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为舞台艺术片,不久,她被梅兰芳先生收为弟子。1957年秋,梅先生专程又来洛阳看了次马老主演的豫剧《挂帅》。两年后,梅先生把这部优秀的中原戏剧移植为京剧,也亲自出演穆桂英,誉满中外,成为梅先生建国后的第一个得意之作。
由于马老出色的表演才华,在195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观看了她的豫剧演出。
马老步入晚年后,还担任着河南洛阳地区豫剧团团长等职。85岁前耳不背眼不花,手不抖牙不松。她每天六点起床练功,常年跟团演出200余场。时到今日,近百岁的马老还常叫家人扶着她到剧场、艺校,在其离不开的万千粉丝中说戏,真吻合了她主演了一辈子的精忠报国的老穆桂英精神。好一朵永葆生机的“洛阳牡丹”!
现在想来,我第一次欣赏马老的戏,已是她功成名就后又十几年的事。然而,由于阅历肤浅,视野狭窄,那年一见马老即用小市民眼光以貌取人,公式朴素自然的大家风范有着幼稚偏见。后来,当我也从事了美术创作,亦多次耳闻目睹了诸多大家风范,一想到马老,就対当年的无知似乎有说不出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