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城区永宁东路和交通路交叉路口,是城区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之一,多年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小吃、粮油、水果,众多摊点云集在此,服务当地居民生活的同时,也繁荣市井,招徕了游人。
而记者常来此地,则是因为这里的一个钉鞋摊点。鞋子破损后需要修补,经常前来,久而久之,就认识了此间的钉鞋匠——张师傅。
最早识得张师傅,是在两年前的夏季。由于闲暇喜欢健身和锻炼,跑步、踢球又是个人最爱,那日下午在滨河路步行道上跑步完,发觉脚上空落落的,俯身一看,鞋子底部开裂了一条缝。就近问了几家钉鞋摊点,都说不能补了,必须换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信步走到交通路口,问起这里的钉鞋匠。就见眼前摊点上的一位瘦长身材的中年汉子,起身招呼道:“来吧,鞋子咋啦,我来看看!”
只那种招呼的热情,就让人油然产生一种信任之感。记者坐下来,把鞋子递给他,看他如何处理。中年师傅把鞋捏在手里,翻来覆去,颠倒再三,口中喃喃自语,显然在用心思考着什么。蓦然他大手一扬道:“有了!”
他抬头对记者道:“您这只鞋吧,是专门的跑步鞋,是胶皮底的,所以难修。怎么补呢,非得用硬针,穿上粗线,一针针地缝上去不可。这样才结实耐磨。”
说完,他已经拈针,穿线,干了起来。别看这汉子双手骨骼粗大,穿针引线,扬手落指却灵活异常,二三十针的穿插,一会工夫就告完成。记者将鞋接在手里,只见针脚绵密,接缝严实,令人着实叫绝。
“师傅贵姓?”记者问。“免贵姓张!”他依然是挥挥手。交通路口这名钉鞋匠,叫人一下子记住了他。后来在跑步中再坏了鞋子,记者就经常去找他,每一次,鞋子都被修补得合合适适,让人都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今年夏天,张鞋匠更是替记者办了一件大好事——修好了一双昂贵的足球鞋。
这双球鞋是春节前在网上买的,春季后开始踢球锻炼,记者一试穿,不禁傻眼了。通用足球鞋都是短钉,而这双球鞋,因为选购时也没细细察看,买回的是一双长钉鞋。专业球员当然用得上,但对于业余玩家,普通场地就很不合适了。怎么办呢,第一时间,记者又想到了张师傅。
找到张师傅的摊点,说明来意。张师傅将鞋子掂在手里,打量了又打量,说:“只能是把长钉磨短了。现在工具不称手,您明天过来。”
“明天,你就有把握?”记者问。张师傅笑一笑:“试呗!什么不是人试出来的?就我现在的手艺,哪有老师教,还不是自己练出来的?”
一句话,鼓起了记者的信心。第二天再见他时,只见他从工具包里一阵摸索,掏出了一件工具,带刀刃,能通电。“这叫切割机。”张师傅说,“我思量,用这工具应该管用。”
果然,他把鞋钉置于机器的档口,插上电源,一阵滋滋的机器嘶叫声后,鞋钉真的锯断了。张师傅如法炮制,逐个将鞋钉一一量齐,锯短,磨平。这才将鞋子交到记者手上。
“这家什,你从哪里搞到得?”记者好奇地问。
“呵呵,说实话,这种切割机,我们钉鞋人一般也不用。这不你的鞋需要这个,我弟弟在一家电子厂上班,我就从他那里借来了。”他答。
记者一怔:“真是麻烦你,为我的一双鞋子,费这么大劲。”
‘哎,没事没事,顾客有需要么。俺们能够帮忙,就要尽全力。”张师傅摆摆手。
多么勤快、急人所难的张师傅啊。记者不忘问:“张师傅,您大名叫啥啊?”张师傅哈哈一笑,回答:“啥大名,做点手工小活计,就叫我张师吧。”记者不甘心,随后问了旁边的好几家摊点主人,都说:“他啊,常常帮我们,但从不提自己的名字,我们都叫他张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