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俯首担当 创新作为

——记吕梁日报社副总编辑、驻石楼县马家山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任昱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在单位同事眼中,他是个忙人,休息日也能见到他工作的身影;在贫困户眼中,他是个好人,真心实意驻村扶贫带领村民勇探致富路;在各级领导眼中,他是个实在人,不怕苦,不嫌累,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破冰前行……吕梁日报社副总编辑、记者部主任,驻石楼县马家山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任昱说:“只有冲在最前面,才能充分履行一名党员的职责,才能有新的作为”。在27年的新闻工作中,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挥洒在采访的路上,他把自己的情与爱播撒在新闻作品中,他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渗透到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

他以自身的坚守与付出,诠释了一名党的新闻干部的情怀与荣光,诠释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的责任与担当。他先后被授予“山西省第四届百佳新闻工作者”、“吕梁市名记者”、 “吕梁市十大优秀青年”、“吕梁市第三届优秀人才”、“吕梁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定点扶贫模范”。

笔下有情,新闻勤耕耘

翻开任昱的工作日志,可以看到他每天满满的工作行程记录。在27年的新闻工作中,始终爱岗敬业,敬职尽责,他几乎没有休息日,在“累与快乐”的交集中,注重实践、实干、实效,一直奋斗在新闻采访第一线,他的新闻采访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和各种重大活动,共采写时政要闻、领导调研、典型事件、新闻评论、人物专访、新闻特写、社会新闻等共计600余万字,有50多篇新闻报道在中央、省级报纸发表,有40多篇新闻作品分别获得各级好新闻奖。

“记者部主任是报社新闻工作的‘一线指挥’,必须勇于担当,才能无愧于党报新闻人的称号,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任昱总是这样要求自己。他坚持“三贴近”,实践“走转改”,在工作中创新求实。特别是2015年以来,作为记者部的“老主任”,他依然带着记者坚持往基层一线跑,依然采访着各种新闻事件和人物,依然每天笔耕到深夜,并且乐此不疲,共采写各类稿件600多篇150余万字,有《购年货:现实总比理想更“现实”》、《让乡愁更悠长些》、《让精神文明之花绽放田间地头》、《吕梁,撸起袖子加油干——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兴县考察回访记》等16篇新闻作品分别获得中国城市党报好新闻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山西好新闻奖、吕梁好新闻奖。

他坚持党性原则,勤于并善于创新新闻报道。他力求每一篇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用真情感人;力求有深度,有思想,时刻让读者明白报纸在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对每一次采访,对每一篇稿件都力争精益求精。同时,努力总结、思考新闻宣传体会,精心撰写业务论文,如《从优秀人品到精品新闻》、《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记者》、《新闻工作者应成为弘扬践行吕梁精神的排头兵》、《地方党报转型须走好媒体融合之道》、《科学的调查研究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基本功》等分别在《中国地市报人》、《新闻采编》刊物上发表。

他在日记本里写着激励自己的话:“选择新闻工作,就选择了以苦为乐,苦点儿累点儿无所谓,工作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

2015年,任昱积极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意见》,入选山西省委宣传部和山西省教育厅“千人计划”,在吕梁学院兼职教授,先后讲授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心理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教材,讲好每一节课,受到吕梁学院及学生的好评。

事业为上,不负重托。任昱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力弘扬吕梁精神,他将努力保持献身新闻事业的激情,继续投身新闻采编第一线,以更多的优秀作品奉献社会,为树立吕梁美好形象、全面拓展吕梁各项事业注入新动力新活力做出新的贡献。

心中有责,俯身真扶贫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为推进吕梁日报社精准扶贫工作,任昱主动请缨,积极参加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6月担任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驻村的第一天起,他就默默地在心里与马家山村签下了“脱贫之约”:“我要把自己当作马家山人,只要有一名村民不脱贫,我的扶贫任务就没有完成。”

他从了解村民的所需、所盼、所想,到摸实情、讲实话、干实事,理清了脱贫思路;他坚持深入走访入户,扶弱济困,强化村党支部建设,每月召开主题党日活动,提振全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为民服务的精气神。2018年3月26日晚,村民薛元元在崭新的路灯下高兴地说着第一书记安太阳能路灯的故事:“以前一到天黑,村里就漆黑一片,现在我们村里也有路灯了,这感觉真好!”称赞任昱为“群众的贴心人”。任昱还为有肢体障碍的3位村民赠送价值4000元轮椅;为留守儿童争取生活补助3000元和价值2800元的7套“爱心被褥”。

2018年2月20日(正月初五),任昱和工作队员一起来到马家山村委薛家湾村和村民一起扭秧歌、吃饺子、送吉福、庆新春、拍全家福,赢得了村民的赞许:“全村人在一起过年吃饺子,还是头一次,红红火火的把全村人凝聚在一起,全靠任昱组织的这次活动,我们喜欢这样的驻村干部!”

2018年6月13日,任昱以第一书记的身份自费请马家山村委的刘家山村60岁以上的村民吃“团圆饭”,贫困户曹生明激动地说道:“这是头一次有国家干部请我们吃饭,非常感谢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有的村民把聚餐的现场在微信群里发了视频,村民高奶科在微信群里唱道:“看到群里发来图片一起吃饭,我在外打工不能参加有点遗憾,全村老人聚一起大家心里喜欢,任书记为民服务忠心赤胆。”任昱对赶到现场采访的石楼县电视台记者说:“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这句话不是简简单单的口号;和乡亲们在一起就是和我自己的父母姊妹们在一起,身贴近、心相连、情相融、共甘苦,赢得他们的信任,对今后扶贫工作开展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8年6月18日,他又兼任吕梁日报社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他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马家山村从2014年以来,已有47名孩子通过自己的勤奋,考取了大学,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8月17日他组织召开了吕梁日报社马家山村贫困大学生座谈会,“阻击”贫困代际传递。大学生们谈家乡变化,说父母辛苦,论读书情怀,思人生之路,做优秀人才,展宏伟蓝图。现场发言不时有几位大学生双眼泪光闪烁,表示: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要留住乡愁,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让无力者有力,让困难者前行,让贫困户始终感觉到我们跟他们在一起。”对于深度贫困村的贫困户,输血是治标,造血是治本,产业扶贫是核心。截止目前,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在工作队员的配合下,通过任昱的辛勤奔波,马家山村共争取到人畜吃水、过水桥、蔬菜大棚建设、退耕还林、水貂养殖、村容村貌整治等共计500多万元项目,目前有的项目已投入使用,有的项目正在实施之中,为马家山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添新动能。

心中有责,不忘初心。任昱坚持“五天四夜”工作制度,在驻村扶贫的55期简报中,记录着他的点点滴滴:老百姓的诉求,工作中的思考,精准脱贫的措施、成效和贫困户收入……一个个名字、一项项数据、一笔笔标注,处处渗透着他驻村帮扶的情怀与担当。

欲问果树何时累,自有春风雨潇潇。任昱用他的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态度抒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诗篇,用他率先垂范、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作风,为苦累的新闻事业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让原本贫瘠的马家山村充满了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