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时事·广告

礼赞共和国 追梦新时代

庆祝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吕梁市科协选树“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

刘 笑 男,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农艺师,柳林县科协原主席,中共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山西省第九次、十次党代会代表和吕梁市第一次、二次、三次党代会代表。 刘笑同志三十余年钻研破解困扰人类的干旱难题,先后发明了集雨抗旱技术、机具、农资系列专利9项,特别是发明“2米宽膜旋播一体机”,加快了“宽膜集成技术”推广步伐,实现了农业高度机械化。发明了可无害回收的复合功能地膜,用数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的地膜集雨抗旱理念推广普及到我国中西部上亿亩旱地,以平均30%以上的增产率为技术应用区农民增收300余亿元,成就了一段抗旱历史上的传奇。 先后被国家6部委评选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被团中央授予“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省市县三级劳动模范、全国科技致富能手、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工作者、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杨卫民 男,汉族,1960年3月生,民盟,吕梁学院教授。 近年来,以自身研究实力与区域内特色植物资源优势相结合,利用吕梁学院多学科综合优势开展了核桃青皮功能成分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创新性研究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中国科协的高度评价。同时,在天然药物和食品添加研制方面,从核桃青皮中开发了二芳基庚烷类、生物碱类、萘醌类、多酚类等化合物药物中间体,并从枣皮中开发了花青素、黄酮类和环磷酸腺苷等。特殊化妆品方面,进行了基于核桃青皮染发剂、美肤膏等的研制等工作。 先后成功申报了“1331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重点研发项目和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等项目,获得纵向经费560余万元,横向经费近200万元。共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8项,已授权6项。

郭建平 男,汉族,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现任汾阳医院副院长。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副会长,省抗癌协会胃癌、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务。 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坚守临床一线,创造出多个市级医学第一。“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全胰切开取石胰肠吻合术”等手术填补了全市空白,是大家公认的市级普外专业领军人才。同时,牵头成立了汾阳医院“复合外伤救治中心”,组织开展了吕梁市首家“胃肠肿瘤的MDT”及“乳腺癌MDT”,使全市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及乳腺癌的诊治更加规范精准。先后被评为“市首届名医”、省首届“好医生”。

薛育新 男,汉族,1961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山西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吕梁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吕梁市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胃肠病学会、亚太地区胃肠病学会会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化疗专委会、血液肿瘤专委会会员。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委会、肺癌专委会、肿瘤转移防治专委会常委,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药学会、老年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委。吕梁市医学会肿瘤专委会、血液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吕梁抗癌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他深知预防重于治疗,长期坚持宣传肿瘤防治科普知识,把健康教育、肿瘤防治放在诊疗的首位。近年来,在科室每月一次对使用肿瘤特殊药物家属进行集中专题科普讲座,在吕梁抗Cancer(癌)联盟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微博中宣传肿瘤防治知识,在吕梁日报曾多次连载肿瘤防治科普知识。去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来吕梁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视察,对基层大病救助、肿瘤防治工作给与充分肯定。 在36年的一线工作中,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科主任,被吕梁市直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参与主编《临床血液病学》专著一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6篇。

张卫宏 男,生于1972年5月,汉族,现年47岁,山西兴县人。中共党员。1996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学士。现任吕梁农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国家级骨干教师。 参加工作以来,他坚持在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一线讲授《现代农艺技术》、《现代农业》等农业专业课程,是学校承担的“国家现代农业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项目培训的主讲教师之一;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深入农业园区企业、农村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推广农业先进生产技术;从2010年开始,参与选育了科葫二号西葫芦新品种,在2015年经山西省作物品种委员会六届六次会议认定通过。在省级以上刊物先后发表论文7篇。曾荣获“吕梁市模范教师”、“市直机关优秀服务标兵”和“吕梁市百名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等称号,获第三届“吕梁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被吕梁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

卫三平 男,汉族,1973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市文峪河水利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科协九大代表、省十一次党代表、省科协八大代表、市政协三届委员。 多年来,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黄土丘陵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能传输模拟研究”“吕梁市矿井水循环利用潜力研究”等重点项目,在黄土丘陵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利用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编写论著3本,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11篇评为省级优秀科技论文,3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先后获国家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省科技进步奖、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提名奖,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十佳”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市首届“十佳”科技工作者等20多个奖项和荣誉,市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一等功。

牛建中 男,汉族,1964年2月生,中共党员,推广研究员,现任市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省学科技术带头人,省科协八大代表,省科技先进工作者。 1993年至1994年被选派赴日本研修蔬菜等农业经营管理技术,主持承担省科技厅星火科技攻关课题《全膜多垄沟全覆盖旱作农业栽培技术》《马铃薯绿色栽培技术》等,重点完成了全市110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任务、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市测土配方普及技术推广,为全市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9篇,编著的《晋西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综合技术》《耕地地力评价与应用》《汾阳市耕地地力评价与应用》被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一等奖,省科技厅技术承包一等奖,市技术承包、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杜建平 男,汉族,1973年7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1994年9月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矿井一线,从事技术攻关工作。特别是2016年以来,为加快推进集团公司西部3个矿井尽快建成达产,亲自参与并作为分管领导组织了公司所属3座矿井的建设及各项验收工作,攻克了矿井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关,并通过竣工验收。

樊艳勤 男,汉族,1973年1月生,中共党员,医院管理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现任临县中医院院长、临县科协兼职副主席、临县中西医结合医学会会长。 任职以来,大力推崇改革创新,以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理念为抓手,仅用两年时间就让中医院取得飞跃的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018年底临县中医院顺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甲复审,并牵头注册成立了临县中西医结合医学会,强化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了一支崭新的医疗团队。同时,成立了200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医疗志愿者队伍,深入100余个村庄,组织开展了大型健康义诊活动和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讲座,为广大贫困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贴心的服务。

王玉英 女,汉族,1963年2月生,主任护理师,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市护理质控部主任,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省护理学会、省老年医学会护理分会常务理事,省护理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外科、骨科、急诊科及护理部等科室,从事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1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医学著作2部,获国家专利2项,曾荣获省“科技奉献奖”“护理科技创新奖”,市劳动竞赛“二等功”“三八红旗手”“优秀护理部主任”“科技进步奖”“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2018年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

编者按

当前,吕梁正处于“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在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吕梁市科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协工作指示精神,围绕“礼赞共和国、追梦新时代”主题,结合“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寻找吕梁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通过网络投票、评委评选,选树出刘笑等“吕梁市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以此展示我市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在全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建功立业的热情,用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