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堡在我此前的认知里,只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山区小村落。或许,与我持有同感的人还不在少数。机缘巧合下,我与几位文友决定在初夏一同前往康家堡寻根问脉。
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渐行渐近,谈笑间,一蜿蜒通透的碧玉闯入视野,听同行的文友说这是传说中的神堂水库。刚刚还是嬉笑欢闹的我们,突然在这片山水相映的山谷前安静了下来,不自觉地深呼浅吸,与这里的每一缕清风、每一寸土地调频共振,同呼共吸。或许相视不语是最好的礼遇,或许沉默不语会留下更深的印记。喧嚣繁杂的现实境遇面前,或许只有将心安静下来之后,才能听得懂大自然的尽情绽放和窃窃耳语,才能感受到天地间交织在一起的万千悲苦和欣喜,才能领略到大千世界的变幻与神秘,才能顿悟到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站在陡坡高处,顺着友人的指点,一幅春意盎然的山乡天然画图映入眼帘。此起彼伏的墨色山脉、错落有致的依山窑洞,黄土气息浓郁的层层梯田,浓淡疏朗的勃勃葱绿,无不牵引着我们的视线和脚步。康家堡,我们就这样天若使然,不期而遇了!
去往村里的路上,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大叔、大婶认出了以前来过的李主席和康大师,互相热情地打着招呼。淳朴的好客之音,让初次而来的我们彼此间少了些陌生,多了些友好与亲近。
未行多远,车就在村口停了下来。令我再次惊讶的是村口的两株老槐,根脉粗壮斑驳,树冠交相簇拥,虽已越千年不朽古龄,却勃勃生机、枝叶葱茏,它们可以说是康家堡的又一道风景,红布加身,喜气盈盈,既像两位迎宾,一南一北,夹道欢迎;又若一对智者,一阳一阴,守护着古村的血脉生灵!
古槐西侧还保存一规制不大的戏台,此戏台虽没有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奢华之气势,却庄重古朴,与身边的古槐、背依的山脉契合相融、密不可分。戏台虽小,却难得保留古色古韵;戏台虽小,却承载着大千人生。仁义礼智信,都蕴含其中。从古至今,在每个类似这样的大小村落,无论贫富,大抵总有一方庙宇,一方戏台。方寸之地,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它不仅是乡村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更是乡民精神生活的依托和引领!古槐东侧是砖石混砌的六眼窑洞,窑洞虽已久无人居,但它们似古村的一双双眼睛,时时饱含深情,处处居高临下,俯视着乡间田野的春夏秋冬!
土生土长的向导六十儿哥兴奋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的那块地种的啥,那块地即将挂果。满脸洋溢着幸福和得意。时光在推移,时代在变迁,个人的成长和山乡的巨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美丽的乡村离不开这些不离不弃的建设者,而这些对乡村有着深厚感情的劳动者也舍不得离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无论它是贫瘠还是富有,始终坚守初心,躬身耕耘,对未来充满着期冀!听八十多岁的郭兆琪老人讲诉得知:抗日战争时期,康家堡曾是文水、汾阳、平介三县县委所在地。那时驻扎着八路军卫生院,是晋绥边区的休养疗伤地,难怪拥有“小延安”的美誉!
康家堡真似一个神秘的宝地,这里有解读不完的源远历史、有看不够的山水美景、有听不厌的风土人情。乡村的根脉离不开土地,乡村的味道弥漫在我们的心际,或在深浅不一脚印里、或在浓淡相宜的雾色中、或在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牛羊欢歌中,或在四季瓜果飘香的丰硕里,或在蓝天白云的眷恋中,或就在我们从未走远的记忆里。故乡就是出发的那个源头,走得越远,越想回眸!站在天地间,我们不希望自己无根飘浮,不希望成为空心过客。当我们作别故乡,挥一挥衣袖时,留恋的是她温润纯朴的气息,还有青山绿水的广袤天地!人生繁华,留给每个人的收获大小不一,但走近康家堡,走近故乡,我们的心就会醒来,觉知一切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