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英雄刘胡兰家乡文水县的吕庆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摄影师,1983年底,他光荣入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1989年,超期服役六年后回到了家乡文水县,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摄影技术,做起了特约通讯员。
2003年在刘胡兰纪念馆的一次采访中,得知馆里关于当时和刘胡兰一起工作的老领导、老战友的资料几乎没有,为了能更多地了解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吕庆和决定去采访他们,可是他们大部分在解放初期南下去了外地。直到2006年,吕庆和利用两个月的空余时间采访了当地的一些知情人。决定骑摩托车赴新疆、四川采访,既能弘扬刘胡兰精神,又能一路宣传刘胡兰事迹。
这次出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临走时送行的有县委领导,有同学、朋友、战友……在近两个月两万多里的路途中,穿越荒无人烟的千里戈壁,翻越海拔近4000多米的祁连雪山,一路上,有寂寞也有感动,有困难更有险情……
离开家乡,一路西行……口袋里揣上了当兵时戴过的红五星,当时吕庆和心想,有了它,这一路上什么都不怕啦!
记得是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天渐渐黑了下来,公路上既不见汽车,也没有行人,只有摩托车照出的一束光,他心里很害怕,摸摸胸口的红五星,不由得想起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插曲……
让他难以忘记的是两千多里的河西走廊上,那是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地方,每走一个县,都有一个烈士陵园或纪念馆。
更让他感动的是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在吕庆和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时,已经晚上8点多钟了,他来到窑洞宾馆,本想亲身体验一下革命前辈住窑洞的感觉,可是……因为有个全国性的球赛在延安举行,许多宾馆、招待所都住满了。一个招待所的服务员看看介绍信,又看看他的装束,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让他很受感动……她说:“叔叔,你坐下等一等,我帮你联系一下,只要有一个床位,老区人民是不会让你睡到马路上的。”最后把他安排在当时党中央在延安的交际处——交际宾馆。
一路上,摩托车多次摔倒压在身上,是好心的路人将他扶了起来。有两次差一点送了性命……
离开哈达铺,为了能赶到下一站休息,连夜行驶在通往陇南市的盘山公路上,突然,迎面驶来一辆小轿车,刺眼的车灯照得吕庆和睁不开眼睛,他急忙紧急刹车,摩托车停了下来,十几分钟他才醒过神来,不到一尺的距离,旁边就是白龙江,险些连人带车掉入江中……
进入山西,天已经很冷,在运城采访完,吕庆和带着满满的收获就要赶回家乡了。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双冻僵了的手脚,走了近三百公里的路程,他都不知道怎么把摩托车骑回了文水……
一路上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是吕庆和觉得很有意义,他说,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有生之年继续弘扬刘胡兰精神,宣传刘胡兰事迹,永葆军人本色。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