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 陈全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从红色年华一路走来的我,感慨万千,激动万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愉悦和兴奋之中禁不住打开记忆的闸门,勾起了自己久久珍藏、平生难忘的历历往事......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小窑洞正中央悬挂着一幅画像,母亲总是格外爱护,常用毛巾擦得干干净净,生怕沾染一丝灰尘。父亲拉着我的手,指着画像告诉我说:那是毛主席,他是咱们穷苦人翻身得解放的大救星。

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讲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教我们唱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

加入少先队员时,我们围坐在老师身边,听老师给我们讲述红军的故事和红领巾的来历。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告诉我们:“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而红旗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并勉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后来,自己读了诸如《雷锋日记》《红岩》《红日》《黄继光的故事》《董存瑞》《刘胡兰》等革命书籍,更深深懂得了老师讲述的那些道理。

在那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学校常常组织学雷锋做好事、学当公社小社员、慰问亲人解放军等活动,下田间、上舞台、入工厂、进军营,学工、学农、又学军,小不点儿的我们早早就接触社会,经受了艰苦的磨练和考验。

六七十年代,农村来了电影放映队,我们这些小伙伴们高兴极了,哪里放电影我们就出现在哪里。许多影片非常振奋人心,如《闪闪的红星》《雷锋》《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上甘岭》《渡江侦察记》《万水千山》《东方红》等,看多少遍都觉得不过瘾,心灵的震撼与激奋难以形容,感人的泪水不知流了多少。

1965年春节之际,姐夫(叔伯)张国焕从首都北京学习归来,带回一幅长长的大照片,我们家大院男女老少都围过来观看,姐夫指着照片前排中间就坐的八位领导介绍说:这是朱德、周恩来、叶剑英、贺龙、彭真、杨尚昆、谢富治、胡克实。原来这是姐夫在白壁关公社任团委书记期间,被推选到中央团校培训结业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时的合影。大家羡慕极了,从此姐夫成了我暗自学习的榜样。

1971年初中毕业时,老师给我们出的语文作文题目为《毕业之后》,我的《一颗红心,两套准备》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好评,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

1974年师范毕业,先后从事教育、宣传(新闻报道)工作,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不怕苦怕累,样样工作走在前,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自己的积极努力下于1978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八十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四化”目标催人奋进。祖国情怀、时代召唤驱使,自己先后赴省委党校政工班、吕梁地委党校党政干部专修班进修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党史党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科学理论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掌握,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在地委党校学习期间,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了《浅谈竞争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体会文章,被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学理论节目录用播出,并被党校校刊原文转发,在校内外引起了不小的振动。

党校毕业回到工作岗位,奋力冲在基层一线,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在乡镇及宣传、卫生系统工作期间,先后参加了307国道征地拆迁及路基建设、孝午公路建设大会战、“八七”扶贫攻坚、抗击非典、大办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启动等全市性重大战役,相继被评为“筑路功臣”、“扶贫攻坚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在我市改革发展风起云涌、世纪跨越克难攻坚的艰苦岁月里留下了自己冲浪搏击的身影。

往事依依,岁月如歌。如今,留住当年记忆的我已跟随祖国进入更加美好的“新时代”。喜看中华大地,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奔向小康,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也早已跃入全国“百强”行列。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阔步前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想到此,当年那股火热的激情不由得又被重新点燃,身为华夏子孙、祖国儿女的我感到无比自豪,我要为祖国放歌,为祖国喝彩,高扬“红色精神”,加入“奋斗新时代、共圆中国梦”行列,为把我国早日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添一把力、再做新贡献,让鲜艳的五星红旗更加灿烂夺目、永远高高飘扬!

(作者系孝义市卫生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