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柳林

道德楷模 学习榜样

“新时代柳林好人”风采展示(一)

穆连平陪公公在北京旅游

王永祥和邻居聊天

刘国建副院长为患者做检查

写在前面的话

为了进一步引深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塑造典型,立足典型引领,营造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建设新柳林的浓厚氛围,柳林县文明委于今年5月起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新时代柳林好人”评选活动。截至7月底,通过大力宣传发动,各乡镇、县直各大口、各企业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推荐评选办法,严格审核、严格把关,初步推荐出各类典型人物上百名,然后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进行了综合评议,最终选出十类100名“新时代柳林好人”。我们从即日起,分期对本次评选出的十佳好老伴、十佳好公婆、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儿子、十佳好妯娌、十佳好邻居、十佳好公民、十佳好干警、十佳好医生、十佳好教师的事迹进行刊发,和读者一起了解好人学习好人传播好人,同时争做好人。

柳林十佳好干警:梁鹏

2006年至今,梁鹏先后在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柳林镇派出所、贾家垣乡派出所工作。在工作中,他常常把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把深入群众作为自己改进工作作风的重点,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近年来,经他主办、参与办理各类刑事治安案件300余起。从走访、侦查、办案,到扫黑、抓捕、协同作战,在没有硝烟的斗争中,梁鹏以稳扎稳打的工作态度、模范带头的工作实绩践行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誓言。

梁鹏说:“在派出所工作的十几年中,有笑容,也有汗水泪水,在获得的一次次肯定与嘉奖中,我感受到了做一名基层民警的光荣与自豪”。

柳林十佳好媳妇:李巧林

今年51岁的李巧林是李家湾乡卫生院一位普通的护士。

李巧林的婆婆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今年正月髋关节骨折,行动不便,丈夫在煤矿上班,两个小姑子都是教师,忙于工作,婆婆的日常护理和照顾工作,都落到瘦小的李巧林身上。她每天下班以后或者抽时间去照看婆婆,喂她吃饭,梳头,洗脸,在这些过程中她从来没有一点怨言。

用自己的话来说,要让婆婆每天快快乐乐地过好她的幸福晚年。要把这个优良的传统美德继续弘扬下去,给儿女做个榜样,然后传递到每一个角落,传递到家家户户,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加和谐,美满起来,这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洗衣、做饭、按摩,照顾年迈的婆婆,她不但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更是婆婆眼中的好媳妇。她凭着一颗纯朴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大大的“孝”字,她用自己敬老爱老的精神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柳林十佳好公民:张贵元

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随着征收拆迁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

今年57岁的张贵元曾就职于柳林电厂,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明礼诚信。退休后又弘扬社会正能量,尤其是在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拆迁改造工作中,张贵元主动与指挥部工作人员对接,核对评估,第一个签订了明清街拆迁补偿协议书。为了让明清街能早日改造修建完成,他还主动成了明清街改造的义务宣传员。平时一有空闲,就帮助指挥部工作人员熟悉住户的家庭背景情况,同时深入拆迁户家中讲政策、讲道理,还帮助他们联系安置房、过渡房。

柳林十佳好公婆:乔麦林夫妇

在李家湾村,提起乔麦林、李海忠夫妇,村民们都夸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好公婆。在村民眼中,两口子夫妻恩爱,对儿子儿媳更是关爱有加。

公公李海忠是一位手艺人,一年四季都有忙不完的活,婆婆乔麦林是村妇联主任。公婆二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干,但他们再忙,也要帮儿子儿媳照顾他们的小家庭。婆婆乔麦林在两个儿媳怀孕期间无微不至地照顾,让两个嫁进门来的儿媳颇受感动,提起婆婆感动不已。

大儿媳高丽红如是说,结婚八年来,我们相处得非常好,我婆婆村委再忙,也会抽空帮我带孩子、做饭,减轻了我很多负担。

二儿媳温晋芳同样深有感触地说,家里大事小事全靠她操持。今生能遇到这样一位婆婆,像亲生妈妈一样呵护我,这是我的缘份,也是我的福份。

柳林十佳好邻居:王乃顺

现年73岁的王乃顺,是王家沟乡王家沟村人,他是一位双腿残疾,走路依靠双拐的环卫管理者。自2010年6月从事乡镇环卫管理工作以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坚持打扫乡政府的区域卫生及王家沟乡农贸市场卫生。

王家沟乡农贸市场作为一个商业交流集散地,环境卫生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脏乱差的状态,2010年王乃顺成为乡镇环卫管理员后,他带领十几名环卫工人,每天亲自打扫巷道,本着不留下一片废纸,不放过一个死角的工作态度,严要求,树形象,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在他的领导与管理下,一年时间便大为改观。

多年来,老王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与乡邻的关系也十分和谐,老夫妻俩是热心肠,待人十分真诚。街坊邻居谁家有个什么事儿,他都主动帮忙,闲暇之余经常与邻居们围坐在一起,教导乡亲们夫妻和气,邻里和睦,创造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柳林十佳好邻居:王永祥

杜家垣是一个移民新村。自2009年移民搬迁以来,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漂亮的二层小楼房。都说城市生活满是钢筋水泥,人情冷漠。然而,对于王永祥来说,新农村独家独院的格局,并没有割断乡亲间的淳朴情谊。邻居郭大爷老两口年龄偏大,缺乏劳力,他事无巨细,热心照顾;村民间出现矛盾纠纷,他不怕惹事,积极上门调解;遇到生活困难的贫困户,他自掏腰包,倾力帮扶。新农村搬迁之初没有幼儿园,他多方沟通,垫资修建。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让人倍感温情。在村民眼中,王永祥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

村民张玉莲说:“我们和永祥是前后邻居,永祥好后生。对杜家垣的村民,无论老少都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有啥困难了,这孩子跑前跑后。像我们吧,年龄大了,无论出来什么事,人家都照应”。

王永祥说:“农村是一个大家庭,村民就像自己的一个个亲人。都抱着亲人间的感情去互相帮助,才会有乡亲邻里间的和睦团结,才能让新村变成幸福的新家园”。

柳林十佳好媳妇:穆连平

穆连平1993年嫁到穆村镇卜赖垣村。结婚26年来,穆连平一边与丈夫拼搏奋斗,一边不忘关照留守在村里的公公婆婆。

公公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婆婆为众多儿女操劳积劳成疾。穆连平结婚后,婆婆几乎给他们帮不上忙,对此她不但没有抱怨,而是经常在忙碌之余抽时间给婆婆送米送面送衣服,特别是送一些婆婆公公平时舍不得吃的水果、肉等。

2007年,婆婆突然感觉身体疼痛,经在省三院复查,已经是癌症晚期。穆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婆婆想不开,寻短见。那时不论门市部有多忙,一直待在婆婆身边,为婆婆擦擦身子、洗洗脸,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有时门市部确实需要帮忙,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婆婆总是拉着连平的手说:“你们活成人不容易,就不要管我了”。穆连平对婆婆说:“钱咱们可以挣的来,想吃就吃”;对丈夫说:“不要靠其他人了,就靠咱们吧”。

婆婆的去世,丢下66岁的公公还有一个未成家的智障“大伯”(丈夫的二哥)。公公老实巴交、勤勤恳恳,在穆连平的照顾下,过的快快乐乐。

近年来,穆连平的公公年事已高,穆连平想把公公和“大伯”接到县城住,公公说还是住在农村舒服。为此,穆连平和丈夫商量,决定把公公住的旧房子翻修一下,让老人住着舒坦些。2017年,穆连平和丈夫找了工人,投资30多万元把老宅的3孔土窑洞翻修成砖砌口窑洞,铺了院子硬化了道路,安装了自来水,摆放了新式家具,整个家焕然一新。丈夫做生意经常在外跑,穆连平就隔三岔五地给公公送牛奶、鸡蛋、肉、新鲜水果、蔬菜来改善生活。公公眼花了,小电视看不清,她就买了台大彩电。村里的水水质不太好,她把县城的泉水送回家给公公喝。

公公一直生活在农村,近80岁了,还没有出过远门。去年,穆连平和丈夫放下生意,搀扶着公公去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旅游了一个礼拜,回来还为公公过了80岁大寿。同时,在穆连平的建议下,把公公过寿的场景变成一个孝敬老人、传承家风的活动,姊妹、儿孙、外甥等百余名齐聚一堂,礼拜、送祝福、话和谐,将家庭和睦、孝老爱亲的文明风尚传播进整个大家庭的每一个人。

柳林十佳好医生:刘国建

医德高尚春常在,医风正气花自开。柳林县中医院副院长兼烧伤科主任刘国建,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行的好评。

刘国建说:“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就应该把病人视为亲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与体贴,我主要治疗类型难愈性创面,如烧伤、褥疮、慢性溃疡等,不仅要治疗患者的创面、更要治疗患者心灵的痛苦”。

自参加工作以来,刘国建兢兢业业,不管什么时候,患者的电话就是命令,他始终冲在治疗一线,把治愈病人当作是自己最大的快乐。自中医院2003年烧伤创伤科创建以来,刘国建勇挑重担、刻苦钻研,通过他和他团队的不懈努力,该科现已成为该院的特色专科。

同事陈永武说:“刘院长对工作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从无节假日,他对同事都是平易近人,在医院得到全体同事的一致认可,在专业技术方面,他是深钻细挖、多次应邀省烧伤协会论坛,他的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员学习”。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赢得患者的信任,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多年来的坚守与努力,刘国建治疗不同类型患者万余人次,并多次荣获省、市、县多项荣誉奖章,用责任与担当将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每位烧伤病人。